《老家的树》是由
郭枫先生写的。怀想的是儿时的家乡情境,用四季中的四种树来结构篇章,构成四个连贯有变化有致的意蕴单元,就像一首曲子中的四个乐章。
作者简介
郭枫
江苏徐州,1950年到台湾就读台北师大附中,是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经历
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脍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土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扩、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还有《
草虫的村落》被纳入人教版6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三课和语文苏教版版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此文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对草虫村落无忧无虑的向往,以及对草虫的喜爱之情。郭枫的《空山鸟语》写出了他对欢乐自由的向往,收录于北京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
获奖作品
郭枫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
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
1950年起,他成为《半月文艺》《大公报》《
时代青年》《
野风》《
宝岛》等刊物的主要
撰稿人。1988年开始,他为台湾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交流日夜奔忙,并在
北京大学1999年作品《秋的回忆》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0年作品《春归》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中国画摄影作品大展,获优秀奖。2002年作品《无题》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
2001年参加全国获奖艺术家博览会荣获创作“金奖”。2002年参加“传统今朝中国画十人展”(劳动文化宫)。
2002年参加“
中国艺术研究院十五人师生作品展”(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
2003年参加“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炎黄艺术馆)。
书画作品被《
世界名人录》《
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宝鉴》《北京书法家名鉴》《中华人物辞海》等数十部辞书介绍,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现为
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瀚海书画院副院长,《美术家》报编委、记者。
作品《高枝以约雪为友》入选2004年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散文《草虫的村落》被载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人教版第3课和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
散文《空山鸟语》被编入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作品原文
又是盛夏了,暖气渐渐浓了,不知杭州老家的那几棵小树怎样了?大概已经壮硕。
得足以为人们遮蔽夏日的酷暑了吧!那是尘封已久的往事。还在上小学的我,对任何新事物都感兴趣,更喜欢冒险,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翻过学校的高墙,爬上参天的大树,或许是亲近自然的天性使然。我尤其喜欢贴近那葱葱郁郁的古树,感受它的绿意,它的木香。抚摸着粗壮的树干,褶皱的树纹,仿佛触摸着一份古老,一份历史的凝结。一天,回到家里,看到几株微有绿芽的娇嫩的小树苗,一份欣喜涌上心头。便欢喜地和父母将树苗栽种在门前屋后,并精心给每一棵幼苗浇灌甘甜的井水,又做了小小的围栏保护起来,防止外界的伤害。
我开始天天盼着小树苗快快长大,经过精心呵护、细致照料,终于有了收获。小树苗都抽出了新芽,绿满了枝头,我高兴极了。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几棵残枝落在地上,似乎在控诉着行人的残暴。我只觉一股怒气直冲脑门,气得哭了。哭了一会,我找来了布条,细细地为小树包扎伤口,将布条缠在折断处。小树苗终于渐渐长大了,有我两个高了。夏日,我在树阴下纳凉、读小说,思索着未来的路;冬日,我在树旁练拳舞剑;春日,小树开满了白色的花朵,飘着淡淡的清香;秋日,小树枝条上结满了累累果实……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哥哥一起在树旁拍了许多照片。一天,家中突然多出了好些人,忙忙碌碌地搬着东西,走来走去。搬家了,要搬到父亲工作的哈尔滨市去了。我问妈:“树怎么办?”妈妈说:“我们去住楼,没有地方栽呀!”
我的心很难过,默默地走到树前,轻轻地拍着它壮硕的躯干,跟它告别,对它说:“我会回来看你的!”
家已经搬到哈尔滨好几年了,我也已经长大,并考上了大学,可对树的依恋却依然未改。虽然远离老家,可依然怀着十分的眷恋,怀念老家,怀念老家院子里的那几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