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里,即
老子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位于河南省
鹿邑县
太清宫镇(一说位于安徽省涡阳县)。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他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与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老子在
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
汉桓帝
考古发现
1997年4月25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和鹿邑县政府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太清宫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和发掘,在祭祀老子母亲的洞霄宫,发掘证实其主体面积达万余平方米,清理出唐宋时期的殿址、回廊、柱础、建筑构件、生活用具等及金代碑刻。经钻探、发掘得知,后宫面积达2.4万平方米,东西有三个院落,南北至少有两进,殿堂三间,院落的隔墙两侧都建有回廊。在寝殿回廊东北角发现9块金章宗完颜景泰和元年(1201年)的洞霄宫庙产碑,碑文记述了洞霄宫所属土地的位置、面积,据统计金代洞霄宫拥地合计约5300亩。
1997年9月,考古队在太清宫遗址西南侧的隐山遗址进行钻探,意外发现一座商周大墓。在鹿邑召开太清宫考古发掘座谈会之时,考古工作者已在该墓填土中发现了祭祀的马坑,在墓西侧的一个发掘方中也发现马坑,在马坑附近还发现人殉,一对男女相互搂抱,背后有一儿童。每个马坑有马骨四具,排列整齐有序,其排列方式以四驾马车的姿势排列,应是古代的“一驷”或“一乘”。在大墓附近还发现6个一组的玉圭和玉琮,置放于一个小灰坑内,其祭祀作用也很明显。太清宫商周大墓是我国发现惟一保存完整的西周初年大型贵族墓葬。
2000年,考古队在1997年发掘的基础上,对太清宫太极殿之北的建筑基址进行了第二次大面积的发掘,在前宫发现了长方形宋代大型门殿基址,门殿为高台建筑,面积为113平方米。门殿两侧附属建筑对称分布,道路通达,为宋代常见的建筑风格。门殿前区立有石碑两通,西侧为立于金天德二年(1150年)的《亳州彩绘太清宫大殿圣像记》,东侧石碑为立于金正隆四年(1159年)的《太清宫诗》,两碑文记载了金代初年当地官绅、军士捐资修缮太清宫的事实;后宫发掘区全面揭露了后寝园的南门、北门及连接两门的砖铺甬道。这次发掘出的遗物有碑刻、陶瓷器、建筑构件、铜钺、铜镜等。门殿上还出土有刻字灰砖,上面有“官”和“扬州官窑”等字样,由此认定已发掘出的前、后宫建筑基址的年代应为北宋时期,至金代初年又几经修缮,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为迄今全国发现最大的宋代宫殿建筑基址,比故宫太和殿还大一倍。经过钻探获知,宋代建筑基址之下仍有唐代建筑基址。综观太清宫遗址,其建筑规格不低于当时的曲阜孔庙,是全国最大的道教建筑基址,颇具皇家气象。
故里争议
老子故里存在争议。一说位于河南省
鹿邑县
太清宫镇,另一说位于安徽省涡阳县。
河南鹿邑
太清宫:现存明清时期遗址
延熹八年(165年)汉桓帝一年中两次派使者到苦县(今河南鹿邑)祭拜老子。
武德三年 (621年),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始祖,将老子祠作为皇家祖庙大兴土木,“特起宫阙如帝者居”。
乾封元年(666年)二月,高宗在到泰山封禅后朝拜老子故里,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紫极宫,改老子庙为玄元庙。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尊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
玄宗时期,李隆基托言梦见老子,叫人画老子像颁布天下,并亲注《道德经》,令王公以下皆习之。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御立《大唐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据金代《续修太清宫记》碑载,唐明皇手书玄元五千文,并亲自作注,颁行于祖庙,刻石犹存,此碑现仍立于太极殿前。
唐天宝二年(743年)夏四月,唐睿宗派玉真公主李持盈到真源朝拜老子故里,建太清楼,改紫极宫曰
太清宫,太清宫的规模达到鼎盛,占地8顷72亩,有殿堂楼阁600余间。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赵恒亲谒鹿邑太清、洞霄二宫,并御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现存于旧址。《先天太后之赞》碑,在洞霄宫东侧,为宋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被称为“三御碑”,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知宫郭居明又率道众30余人,敦请本县宁平乡(今属郸城县)崇贤里致仕李显武为劝缘功德主,主持募化续修太清宫。至明昌二年(1191年),工程告竣。现仍立于太极殿前的金代胡筠《续修太清宫记》碑对整修过程及整修后太清宫的规模、建筑布局都有详细记载,并说:“今之太清宫,即老子旧居,今之太极殿即老子降生之地”。
元代宪宗七年(1257年),海都太子颁布令旨,明令太清宫内军马不得安下等,宣布对太清宫所有财产予以保护。
至中统元年(1260年),元朝中央政府正式颁发太清宫执照,进一步使太清宫的保护法律化,明确宣布“太清宫地面每一面宽一十里,四面计四十里,于内应有的园果树木养种田地,一切等物各行施于,为赡宫常主。”
中统二年(1261年)四月二十七日,元世祖忽必烈又颁圣旨,对太清宫予以重点保护,内容与令旨、执照大体相同。
明清以后,均有重修记载。太清宫遗址现存文物建筑有清代建筑太极殿、三圣母殿和娃娃殿,另有铁柱1根、古柏3株、碑刻12通。
2001年,鹿邑太清宫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道宫:传为老子传道之地
明道宫景区位于鹿邑县城东北隅,与太清宫东西相望。该景区以紫气大道为界,分为两部分,紫气大道南为弘道苑,北为明道宫。
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到了唐代,随着皇室对老子尊崇有加,即以老君台为中心,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可惜又多次毁于兵火战乱中。
2005年,鹿邑县委、县政府依据唐、宋时的规模恢复重建明道宫。明道宫景区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主要景点有迎禧殿、众妙之门牌坊、弘道苑、玄元殿、文昌阁、老君台、腾云阁、弘道苑等建筑。其中,老君台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君台:传说中的老子升仙处
鹿邑县明道宫内的老君台,为鹿邑独有的一大景观。老君台,为老子修道成仙飞升之地,故初名“升仙台”“拜仙台”。建于汉代,盛于唐代,多次毁于兵乱,后历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历史。台高8.84米,台底面积765平方米。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
记者看到,在老君台上还放置着4发炮弹。上面记载,1938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四),侵华日军攻打鹿邑县城,对老君台进行炮击,共打13发炮弹,无一发爆炸。见此情景,日军炮兵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停止了炮击。这些炮弹是当年日军炮击老君台的哑弹。
安徽涡阳
1990年以来,继清代姚鼐、近代马叙伦等前贤之后,国内许多著名专家和学者从典籍记载、历史沿革、地理方位、河流水系、出生年代、姓氏源流、独特景观、文物考证、道教经典、名人专著等方面入手,多角度考证老子故里在今安徽涡阳。
九龙井
老子故里有两大独特景观,流星园和九龙井。据《正统道藏·犹龙传》和多种典籍记载,老子诞生时,“洵水”上空出现千古奇观,“万鹤翔空,飞龙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处,因成九井”。
《七真祖师列仙传》描述甚详,言四大真人刘长生、王玉阳、谭长真和郝太古寻到太上老子降生处,“见有九井并环着一座八角亭,亭边有株李树,相传太上生于李树下;四人步入亭内,亭中间有座石碑记着降生之事。”在叙述了太上出生时“九龙吐水,沐浴其身,所浴处遂成九井”之后特别强调:“其地神异载于经史,历有考证,非无据也。”
上世纪90年代,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考古人员果然在村内寻找到九口井。
郑店行政村村支部书记马平生说,考古人员找井时,他一直陪伴着。根据村里老人回忆,很快找到8口井。当时,有些井仍在使用,有的埋没在墙下。最后一口井,询问多人,一位80多岁的老人才回忆出来,井在塘下面。天旱时,挖塘取水,井就沉在塘底了。
涡阳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刘书平说,1992年将塘内的水抽干,泥清理出来后,井就出来了。井边是用陶制瓦圈拼在一起,一共17层。井底清理出数十片春秋时期的红陶片。考古人员确定,该井是春秋时期的井。其他8口井,有3口现代修理过,5口宋代曾重新修筑。
史料记载,每井有一小亭,井口之上为石刻蟠龙井圈。九井之间,用曲桥相连,井浮水中。并另有一座小亭,亭内立一块大型石碑,记述老子降生之事和九龙井的来历。
如今,因资金有限,当地只在最古老的春秋瓦圈井上建以六角井亭,亭上书有“华夏第一井”字样。记者在现场看到,该井立在水塘边,水塘仍然存在。井旁边有村民居住,他们将此作为休闲场所。
九龙井环列于流星园内,为老子出生地。如今,涡阳不仅勘查出流星园旧址,还出土了“古流星园”石匾额一块。
圣母墓:老子母亲的坟地
如今,在涡阳县太清宫东边、郑店村东北角,有一座高大的土堆,就是被老百姓叫做老子娘坟的圣母墓。每到清明时节,当地百姓都前去祭奠,希望她能给家人带来福音。记者看到,该墓有两米高,墓边有几棵柏树。根据涡阳县太清宫第三期建设规划,这里将根据历史记载,建造圣母殿。
在当地民间,流传着圣母为何怀孕的故事。有位白员外,家有一女,叫白莲子。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白莲子正坐在后花园的李子林里赏月,只见一道流星划过,流星飞落在白莲子面前的一棵李子树上。
白莲子借着月光摘下,正欲尝之,刚放到嘴边的李子“咕噜”一声滑到肚子里去了。随即白莲子怀胎八十一载。八十一年过去了,这年农历二月十五,腹内婴儿撞断母亲的3根左肋跳将出来,这婴儿便是老子。所以,老子一出生就有81岁。
老子出生后,见母亲伤势很重,第一件事就是炼丹救母,并在河滩里采来苔干做药引子为母和药治病,母亲的病慢慢好起来。一年夏天,“水母”作怪,“洵水”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母亲命他治水,老子便施法将那口大炼丹锅移座在“洵水”之上,顿时河水被锁在锅中,变得温顺起来,不再漫堤。为感谢母亲九九八十一难的孕育之恩,老子写《道德经》时就写了八十一章,以示纪念。
尹喜墓:见证老子弟子的虔诚
出天静宫向东行约两公里,有一处尹喜墓,俗称尹子孤堆,为涡阳县所独有。当地人说,尹喜墓以前占地1000平方米,高约9米,宛如小丘。传说尹喜为报答老子教诲之恩,嘱其后人将其遗骸移葬于尊师故里。
涡阳县原文化局局长刘光蓉介绍说,解放初期,有个地方干部叫曹林,不懂文物政策,不请示就带领群众扒尹喜墓,想使用墓砖头。此事被上级知道后,立即将其行为叫停。此事件影响很大,称为典故,曾经入选新华词典,“曹林扒墓”成为词条。
1992年,涡阳县文管所对墓进行了清理。墓为砖石结构,有大型汉代方砖铺地,并存有巨石墓门两扇,每扇高170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上有兽头铺首浮雕。由于早期多次被盗,墓志铭及墓中物品大多流失。
村民介绍说,以前该墓面积很大,墓门上有小孔。从小孔内观看,内有石桌、石凳和石台阶,像一个四合院。如今,由于耕地原因,孤堆已经不见,现场只略微比其他地方高出一点。此地已经被用来种植庄稼,在地里还能寻到一些破碎的汉砖,上面有菱形花纹。
把
老子这位“中国的伟大哲人、世界的思想巨人”介绍出来的,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司马迁的《
史记》或曰《太史公书》。然而,据说造成老子生地争议的也是这部《史记》。
专家评价
2000年10月,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在考察太清宫后说:“老子故里在鹿邑。从出土的唐宋祭祀老子建筑基址上看,是绝对错不了的!这是千古难以改变的事实。”
台湾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陈鼓应说:“说老子不是鹿邑人,那是外行!”
2007年,在老子故里公祭老子仪式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题写了“道教祖庭”。
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曾为鹿邑题词“老子故里”,肯定了鹿邑作为老子故里不容置疑的地位。
关于老子生地在谷水入涡处——《水经注》卷二十三云:“涡水又东南屈,迳苦县故城南……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谷水注之……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这段话清楚地说明老子庙是在涡水之北,处于谷水入涡处附近。今涡阳天静宫之南,就有武家河与涡河相汇。关于武家河即是古代谷水问题,陈桥驿教授沿涡河和武家河认真考察后,挥笔题写:“川渎播迁古今多,郦书从来费揣摩,幸得九井历历在,谷水就是武家河。”“天静九井皆得之,道统源头豁然知。涡水长流道长在,老子故里就在此。”他通过考察研究自然地理(河流流向、河床、河谷阶地等)和人文地理(《水经注》和其他文献记载的老子故里),得出了《水经注》所载谷水就是涡河以北注入涡水的支流武家河和“老子故里就在此”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