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论丛:翻译的多维研究
201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学人论丛:翻译的多维研究》是201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华文。
内容简介
《翻译的多维研究》将翻译置于哲学、文化学、诗学、叙事学、语言学和词典学所构成的宏观理论框架之中,试图建构全方位的翻译理论话语。这一建构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形而上层面,语言哲学、诗歌美学、文化学等被用来观照翻译的形而上学特质;二是形而下层面,叙事学、语言学和词典学被用来解读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本书涉及的翻译文本体裁包括诗歌、典籍、小说、词典等,保证了研究的广度,同时为了实现深度挖掘,又做到对各种体裁翻译的理论性提升,体现了作者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翻译研究取向。
《学人论丛:翻译的多维研究》涉及的翻译文本体裁包括诗歌、典籍、小说、词典等,保证了研究的广度,同时为了实现深度挖掘,又做到对各种体裁翻译的理论性提升,体现了作者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翻译研究取向。
图书目录
代序:拓展翻译研究的话语空间
第一章 翻译与哲学
翻译:寻找另一处精神家园
一、意义的在场与不在场——翻译的意义观
二、说不可说——翻译对不在场的超越
三、神思与想象——翻译过程中的两种运思取向
四、原文与译文的相同和相通
五、在遮蔽中澄明——在翻译中寻找另一处家园
“名”的建构和解构:翻译名学辨
一、引论:从翻译的语言工具论到翻译的语言决定论
二、翻译的语用取向和语义取向
三、中西语言转译中“以外指内”造成的边缘性异化后果
四、林纾的翻译:这个特例说明了什么?
五、翻译:儒家之“有名”的建构论命名和道家之“无名”的解构论命名
六、结论:翻译批评的本位转向
翻译研究何以封“后”
一、引言
一、作为表意实践的翻译:现实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二、后现代性:翻译研究中现代性问题的参照系
四、结语
从原文到译文:一种跨语指涉
一、原文能指符号的终极性和译文能指符号的权宜性
一、“陌生化”——原创诗性语言中能指对所指的爽约及其给译者造成的阐释困难
二、“自然化”——翻译对原创文学中“陌生化”的反动
四、结语
第二章 翻译与文化
中国传统译论话语体系建立中的关联性问题
一、绪论
二、中国传统译论话语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关联性读法
三、结论
翻译批评的三种古典模式
一、注经式批评模式与翻译批评
二、诗话(范畴)式批评模式与翻译批评
三、评点式批评模式与翻译批评
四、结语
《管锥编》的英译与中西文化的异同之争
一、绪论:从翻译到比较
二、《管锥编》英译中的同生而异隐
三、从《管锥编》的英译看中西文化的同异之争
四、比较与翻译:“同”与“异”的角力场
五、结论:翻译与比较——“趋同”和“寻异”的不同取向
第三章 翻译与诗学
“道”与“逻各斯”在汉诗英译中的对话
言意之辨与象意之合——试论汉诗英译中的言象意关系
一、绪论
二、言与象:两种符号体系的对比
三、言与意:象表述加入言表述的必要性
四、象与意:言的式微与象的凸显——汉诗英译的意象主义主张
五、结论:“通夷狄之言者曰象”
他者与我者的对话:汉诗英译中的审美感应
一、汉诗英译审美感应过程中的“他本感应”
二、汉诗英译审美感应过程中的“我本感应”
汉诗英译的认知性主体身份的界定:分析性与意向性之间
一、诗歌翻译的主体性身份定位
二、认知性主体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以“时间”为例
三、结语
诗歌翻译中的同一性梯度与审美性梯度——诗歌翻译的认知修辞学考察
一、跨语命名:原文和译文常规性同—关系的建立
二、主体审美经验从零介入到介入:言内命名与跨语命名中的三种同一关系
三、原文和译文之间关系的紧密度:同一性梯度和审美性梯度
翻译的他我融合审美感应与英译汉诗的经典化
一、由移译到化入:中国古诗在美国的翻译
二、诗歌翻译的“他我融合”审美感应中的“‘他’‘我’两忘”
三、诗歌翻译的“他我融合”审美感应中的“‘他’‘我’应和”
四、“‘他’‘我’一体”——“他我融合”审美感应在译入语诗歌创作中的延续
五、结论
第四章 翻译与叙事学
“首席翻译家”笔下的《米》
翻译能把虚构延伸多长
张爱玲三部作品的“对照记”
用身体如何翻译
……
第五章 翻译与语言学
第六章 翻译与词典学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刘华文,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学博士,专著有《汉诗英译的主体审美论》和《汉英翻译与跨语认知》,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7 10:31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