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绿树蚺
蟒蚺科树蚺属动物
翠绿树蚺是有鳞目蚺科美洲树蚺属爬行动物,又称翡翠树蚺、翡翠蚺、翡翠蟒。头较宽,头部和颈部可明显区分;头背面在眼的前面至吻端上部鳞片大于其他部位的;热感应窝分布于吻鳞和两侧的上下唇鳞。身体背部短横白斑呈一定规则排列;身体颜色呈翡翠绿色。幼蛇的颜色各有不同,由浅及深橙色至砖红色都有,长大到9-12个月才会变成翡翠绿色。
物种介绍
中文名:翠绿树蚺
英文名:Emerald Tree Boa;
学名:Corallus caninus。
翠绿树蚺,又名翡翠蟒,无毒,分布在南美洲热带雨林。完全夜间活动及树栖,主食细小的哺乳动物,也会吃较为细小的鸟类、蜥蜴及青蛙。翠绿树蚺是卵胎生的。人工饲养的翠绿树蚺寿命超过20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未评估
物种数据
生态习性
属树栖性,为卵胎生,每次产下7~14条小蛇 。翠绿树蚺是行动敏捷的攀爬蛇种,成蛇以勒毙方式来猎食哺乳类及鸟类,幼蛇则以蜥蜴为食。饲育时需要在高湿度的条件下进行,且笼子要有相当的高度才行,温度保持在26~32℃,到了夜间,得降低5℃左右。应将它置放在较结实的木上,使之固定,亦可放进宽叶植物等,它的特性是会将尾部缠在树枝上,并盘成一团而休息。可用喷雾器使身体保持湿润,供应小鸡等鸟类及小白鼠作饵料。
型态特征: 全身呈鲜明的绿色,并有白色斑纹沿著身体背部中央分布,两侧下边及唇鳞为黄色,腹面则为白色。细长的吻部鳞片内有热感应颊窝;同次产下的一窝幼蛇可能是绿色、红色、黄色或这些颜色的混合色,经过三至十二个月 后才逐渐转变为成蛇体色。体长会达到1.5~2公尺公尺左右。
外形特征
翠绿树蚺,其头顶上的鳞片明显
成年的翠绿树蚺长约1.8米。它们的门齿高度发育,比其他无毒的蛇在比例上较大。翠绿树蚺呈翡翠绿色,背上有闪电状不规则的斑纹直至黄色的腹部。它们在南美洲同类来说算是鲜艳。幼蛇的颜色各有不同,由浅及深橙色至砖红色都有,要长大到9-12个月才会变成翡翠绿色。
不同地方的翠绿树蚺形态上也有不同,令学者考虑是否应分类为新的亚种。Corallus batesii是其中一种形态变异,但却未被完全接纳。在亚马逊河发现的Corallus batesii标本,倾向发育成较大的体型,长达2.1-2.7米,平均长度达1.8米。在秘鲁南端的群落,其颜色也较深色。亚玛逊盆地标本背上一般都有一条白线,但北方群落的白纹则各有不同。亚马逊盆地标本的鼻端鳞片较北方、南方及西方群落的为细小。
翠绿树蚺与东南亚澳洲的绿树蟒外表非常相似。不过它们并非近亲,是为一种趋同演化。澳洲的绿树蟒是卵生,而南美洲的翠绿树蚺是卵胎生,翠绿树蚺头上的鳞片很大,是规则排列,而绿树蟒头上没有大鳞片,绿树蟒身上的白色斑点是不规则排列点缀的,而翠绿树蚺身上的白色斑点呈横状规则排列。
分布
翠绿树蚺分布在南美洲亚玛逊盆地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北部及巴西,并由委内瑞拉至苏里南及圭亚那。在亚玛逊盆地有一些变异群落,分布在苏里南南部、圭亚那南部、委内瑞拉南部至哥伦比亚、秘鲁及巴西、与及亚玛逊河周边的森林。
生活习性
翠绿树蚺是完全夜间活动及树栖的。日间它们会卷曲身体在树板上,头部躺在中间。晚间,它们会继续卷在树枝上,但会将头向下伸,准备攻击。它们会维持其姿势,等待其下走过的猎物。它们会用长的门齿来咬住猎物,将之缠绕至窒息。
翠绿树蚺主要吃细小的哺乳动物,但也会吃较为细小的鸟类、蜥蜴青蛙。由于它们的代谢率极低,它们较地栖的物种猎食得较少,可以隔几个月才吃一餐。幼蛇及初生的也会吃蜥蜴及青蛙,尤其是玻璃蛙。
生长繁殖
翠绿树蚺是卵胎生的。雌蛇一次平均可以生6-14条幼蛇,有时甚至更多。初生的幼蛇呈砖红色至橙色,在12个月的成长期中逐渐变成翡翠绿色。
参考资料
翡翠树蚺.动物世界.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7 18:03
目录
概述
物种介绍
生态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