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翁(拼音:wēng、wěng),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形声字。此字本义是指鸟颈毛,引申为父亲、祖父,亦指夫之父或妻之父,泛称男性老人,对男性的敬称;又引申为量词,通“滃”,腾涌;亦可作姓氏。
字源演变
“翁”是形声字。从羽,篆书之形像鸟的羽毛,公声,公是古五等爵位之首,有居上之意,表示翁是鸟颈上的毛。本义是鸟颈脖上的毛。假借指老翁。翁与公并为东部。古初以公为翁,例颇多。汉刘向《说苑·政理》“见一老公而问之”,《论衡·骨相》“有一老公过”,《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七十老公”,并读翁,后皆为造专字,翁盖如此产生。
本义是鸟颈毛。《山海经·西山经》:“(天帝之山)有岛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因头颈毛居上,引申为长者、父祖。《史记·项羽本纪》:“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亦泛称男性老者。《方言》卷六:“凡尊老,周晋秦陇谓公,或谓之翁。”以上读wēng。音转读wěng,多见于联绵词“翁翁”、“翁博”中。翁翁,同“滃滃”,酒色混浊。《周礼·天官·酒正》:“辨五齐之名”,“三曰盎齐”。郑玄注:“盎犹翁也,成而翁翁然葱白色,如今酂白矣。”翁博,同“滃渤”,云蒸雾腾的样子。
先秦文献中已使用翁字,战国古文字中始见之,《说文》加以收录。战国时构件作(字形1),小篆整理作(字形2),隶变时作(字形3-10)(其中汉印带艺术性,不能全作常规书写看待)。隶变后楷书作翁,是小篆的笔势变化。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颈毛也。从羽,公声。乌红切。
说文解字注
颈毛也。《山海经》:天帝之山有鸟,黑文而赤翁。汉郊祀歌:赤雁集,六纷员。殊翁杂,五采文。《急就篇》凫翁。按:俗言老翁者,假翁为公也。《周礼》酒人注假翁为滃。从羽公声。乌红切。九部。乌红切。
康熙字典
《广韵》《正韵》乌红切。《集韵》《韵会》乌公切。并音螉。《说文》:颈毛也。《玉篇》:鸟颈下毛。《前汉·礼乐志》:赤雁集,六纷员,殊翁杂,五采文。注:孟康曰:翁,雁颈。
又《玉篇》:飞貌。
又《广雅》:翁,父也。《史记·项羽纪》:吾翁卽若翁。
又《玉篇》:老称。《史记·灌将军传》:与长孺共一老秃翁。注:年老头秃也。
又姓。《前汉·货殖传》:翁伯以脂而倾县邑。
又《集韵》《正韵》并邬孔切,音臃(wěng)。《周礼·天官·酒正注》注:盎犹翁也。成而翁翁然葱白色,如今酇白矣。《释文》:翁音呜动反,一音于勇反。
又《韵补》叶乌光切。《道藏歌》:霄骈纵横舞,紫盖托朱方。风尘有忧哀,陨我白鬓翁。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8 16:18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