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治安事件
一定规模的群体为了或者达到特定目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越轨行为
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一定规模的群体为了或者达到特定目的,选择适宜的场所、时机和环境,聚众共同实施违法犯罪或者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越轨行为。
①群体性上访请愿事件。利益相同的群体,为达到某种目的,到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上访,希望引起重视,以求尽快解决问题。此类事件大多经过较长时间酝酿,目的明确,行动统一,只要能够解决问题或达成解决问题意向,事态一般会得到较好控制和较快平息。有的在问题没有解决前,也会伴有一定的过激行为。②群体性游行示威事件。闹事群体未经公安机关批准,在党政机关等重要目标附近、主要街道、繁华地段进行的游行示威。主要采取发表演说、散发传单、呼喊口号、张贴标语等形式表达意愿。此类事件一旦应对不当,易引起矛盾激化,造成事态扩大。③群体性冲击重要目标事件。由上访请愿、游行示威事件升级演变而成。为发泄不满情绪,闹事群体往往一哄而起,冲击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广播电台、电视台、通信枢纽、外国使领馆等重要目标,干扰办公秩序,甚至打伤工作人员、破坏公共设施。有时还可能伴有打砸抢行为,对社会政治稳定影响较大。④群体性阻塞交通事件。通常发生在公路干线、铁路枢纽和城市主要街道,有的也发生在水路运输的主要航道、机场跑道等。此类事件直接危害国家交通命脉的畅通,影响范围较广,往往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⑤群体性械斗事件。不同群体之间因利益纠纷或民族、宗族等矛盾引发的有组织的持械殴斗事件。此类事件多发生在农村或多民族合住地区,双方积怨较深,身份公开,持械对抗,一旦失去控制,极易产生伤亡,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⑥群体性哄抢事件。聚众哄抢国家仓库、重点工程物资、山林资源以及其他公私财产的事件。此类事件以非法取得经济利益为目的,在有利可图、有机可乘的情况下,哄抢公私财物。由于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常常是抢到就走,反复性较小。⑦群体性罢工、罢市、罢课事件。因某个特定因素为导线而引发的机关、厂矿、企业、行业、学校、人民团体、商业网点等内部停止工作、学习的事件。此类事件如果不积极劝阻、疏导,也可能发展成游行示威事件,形成连锁反应,严重危及社会稳定。⑧群体性聚集滋事事件。在大型体育比赛、文娱、商贸、庆典等活动中,由于裁判错判、处罚不公、对比赛结果不满、演出失误等原因而出现的聚众闹事事件。此类事件往往是临机而发,参与者情绪高度激动,互动性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引发更大事端。①主体需求。参与群体性治安事件的人员大多有共同的利益要求,有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一些事件的幕后策划者企图借群众的合理愿望,扰乱社会、搞乱治安。②群体多元。群体性治安事件参与者是一个由多种复杂成分组合而成的群体,既有组织策划者,又有合理利益诉求者,还有不明真相的群众。③违法行为。群体性治安事件大多出现聚众闹事、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触犯国家法律。④形成规模。群体利益的趋同性决定思想的共鸣性,易于产生连锁反应。只要有少数人挑头,极易组织发动,一旦事发则波及速度快,呈现出骨干影响群体、一点牵动行业、一地波及地区的蔓延之势。①矛盾性质的内部性。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参与者一般在政治上没有与政府对抗的敌意,只希望通过群体方式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益,提出的要求往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干预以及群众的自我调节等途径来解决,性质属于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民众内部矛盾。②参与主体的聚众性。群体性治安事件多是一种社会群体的集体违法行为,参加者具有共同利害关系、共同意愿和要求,形成人多势众态势,共同向政府和社会施压。③表现形式的双重性。群体性治安事件中,往往是一些群众要求的合理性与行为方式的违法性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者甚至敌对势力的挑唆破坏交织在一起,矛盾叠错,问题复杂,处理难度大。④事件后果的危害性。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发生,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影响执政党和政府声誉,危害社会稳定,有的事件甚至对公私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由于许多国家处于发展的转型期,受各种利益关系调整的影响,大规模群体性治安事件将逐步减少,但群体性治安事件总量在短期内难以大幅下降,群体性治安事件大多发生在敏感时期和大型活动期间,参与群体性治安事件的人员将更趋多元化,利益冲突将成为群体性治安事件的根本诱因,社会信息化为群体性治安事件带来诸多新特点,各国的群体性治安事件模式可能被相互效仿。各国政府将更加重视对群体性治安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健全民主与法制,妥善调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努力化解各种矛盾,建立健全预防和应急机制,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5 21:3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