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史》是2009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
米尔顿·弗里德曼、
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
内容简介
美国货币史(1867—1960)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 该书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者通过对
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
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
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1933年
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全球
金融界对
金融市场的理解。 《美国货币史》改变了有关大萧条的争论。这部为所有
宏观经济学家所熟知的著作,详细考察了美国货币存量的变化——无论是当局的主观货币政策所致,还是银行体系变化等非个人力量所致——与
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变化的关系。
作品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绿钞时期
2.1 1867年货币存量的构成
2.3 恢复铸币的政治斗争
2.4 影响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2.5 与绿钞时期相联系的几个特殊问题
2.6 总结
第3章
银元政治和价格长期下降(1879-1897)
3.1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3.2 银元政治
3.3 导致货币存量改变的因素
第4章 黄金通胀和银行改革(1897-1914)
4.1 经济复苏时期(1897-1902)
4.2 相对稳定增长时期(1903-1907)
4.4 支付限制解除后的银行改革
4.7 回顾比较
5.1 货币和银行结构的改变
5.3 1920-1921年的衰退
第6章 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期(1921-1929)
6.2 商业银行运营的变化
6.3 货币政策的发展
6.4 影响货币存量的因素
6.5 总结
第7章 大萧条时期(1929-1933)
7.3 银行倒闭
7.5 货币政策的发展
7.6 其他可选政策
7.7 为何货币政策如此无能
8.1 银行结构的变化
8.2 货币本位制度的变化
第9章 周期性变动(1933-1941)
9.1 货币、收入、价格和流通速度的变化
9.3 基础货币的变动
9.4 联邦储备政策
9.5 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动
9.6 1937年紧缩及随后复苏过程中货币性因素的角色
10.1 美国中立时期(1939年9月-1941年11月)
10.2 二战赤字时代(1941年12月-1946年1月)
10.3 战争结束到价格高峰(1945年8月-1948年8月)
10.4 收支余额
第11章 货币政策的复苏(1948-1960)
11.3 货币政策的发展
11.4 为什么货币存量保持稳定增长
第12章 战后货币流通速度上升
12.3 以上考虑因素的综合效果
12.4 稳定性预期
第13章 总论
13.1 货币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2 货币关系的稳定性
13.3 货币方面变动的独立性
13.4 表象的欺骗性
附录A 基本表格
附录B 名义货币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理事评论
后记
……
作品评价
《美国货币史》改变了有关大萧条的争论。这部为所有
宏观经济学家所熟知的著作,详细考察了美国货币存量的变化——无论是当局的主观货币政策所致,还是银行体系变化等非个人力量所致——与
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变化的关系。本书的主要目标是探究近一个世纪以来货币力量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伯南克(Ben Bernanke),
美联储主席
本书将难以计数的事件巧妙地融合在
货币制度、法规、政策、人物和政治的历史演进中,叙述引人入胜,并以清晰的写作手法跃然纸上……本书将成为货币研究领域少有的名留青史的著作之一。
——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1981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国货币史》是一个著名的、长期的历史性和经济性学识的成功。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运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把90多年的繁杂的、多变的经济史组织成一幅条理清晰的画面,在这里,主要的事件因为其原因已被确认而变得很容易理解。这幅画面与我们的直觉是一致的: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萧条是一次本不应当发生的事件,它是一场可以避免的灾难。
——罗伯特?
卢卡斯(Robert E. Lucas),1995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这部著作必将为经济学家们所推崇。本书注定从一开始就成为经典,而不是逐步被认可的经典。这部鸿篇巨制耗费了巨大的工作量,作者们倾尽全力地描写一个世纪以来的美国货币史,并且没有被他们所考察的烦琐的细节所迷惑。全书充满了原创性和学术性,并有其他很多使之成为“经典”的因素。所有这些都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阿兰·梅尔策(Allan H. Meltzer),著名经济学家
对于上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从货币理论上分析得最为透彻的经典著作应首推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美国货币史》。因此,在这次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
金融海啸”发生之时,读者可以从这本书的分析脉络中找到指导当前
美联储和
全球央行应对之策理论的蛛丝马迹,就毫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作者简介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著名
经济学家,
货币主义理论创立者, 197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1915—),美国经济史学家,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