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叶桉(学名:Corymbia calophylla (Lindl.) K.D.Hill & L.A.S.Johnson)是桃金娘科、伞房桉属植物。常绿乔木,通常长到30-40米高,偶尔会达到60米,但在贫瘠的土地上,最终会变成不超过5米高的多茎灌木。树干直径可达150厘米。形成一个木质块茎。树皮至小枝粗糙,呈棋盘状,褐色至灰褐色。幼叶具叶柄,宽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在第一片叶子上呈盾形。成叶互生,叶柄长1.5-3.5厘米;叶片卵形至宽披针形至披针形。花序顶生复合,花序梗长1.5-3.5厘米,每一伞形花序有花7朵,花梗长0.6-3.7厘米。成熟花蕾梨形。花白色,很少粉红色。蒴果有花梗(花梗长0.7-4厘米),瓶形,果瓣3(很少4),深封闭。种子无光泽至半光泽,黑色,长10-15毫米,种脐腹面。
植物学史
1831年,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在《伦敦皇家地理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上首次发表了“Eucalyptus calophylla”这个名字,但没有对它进行描述,它被认为是一个无名名词(nomen nudum)。布朗(Brown)使用了一种生长在邱园的标本,将其归入桃金娘科。他没有给出具体种加词calophylla的原因,但费迪南德·冯·穆勒(Ferdinand von Mueller)在1879年指出,布朗“给这棵树起这个特定的名字似乎有双重原因,因为它的叶子比许多其他桉树的叶子更美丽,而且叶子的脉序让人想起了Guttiferae植物目中的热带红厚壳属植物。”特定的种加词calophylla来源于希腊calo(美丽)和phyllon(叶子)。
1841年,约翰·林德利(John Lindley)在《爱德华兹植物名录》上发表了对Eucalyptus calophylla的首次正式描述。“莫洛伊夫人”(Port Augusta)在“奥古斯塔港”收集了该种植物的种子,并将其送往后来成为种子商人的“杰斯·曼格斯船长”。
1884年,穆勒根据树皮的特征,将该物种与一系列“血木”(bloodwoods)放在一起。约瑟夫·梅登(Joseph Maiden)在1920年出版的书中对桉树属植物进行了批判性修订,支持这种安排。
1995年,肯·希尔(Ken Hill)和劳里·约翰逊(Lawrie Johnson)将其更名为Corymbia calophylla。2009年,卡洛斯·帕拉奥(Carlos Parra-O)及其同事发表了一篇关于核rDNA(ETS+ITS)和形态学特征的综合分析,以阐明伞房桉属内的关系。研究发现,美叶桉与另外两种西澳大利亚物种红花桉(Corymbia ficifolia (F. Muell.) K. D. Hill et L. A. S. Johnson)和高山伞房桉(Corymbia haematoxylon (Maiden) K.D.Hill & L.A.S.Johnson)形成了一个自然群。他们将该群分类为伞房桉亚属内的Calophyllae部分。
常见的名字包括marri和Port Gregory gum,长期以来的用法是红胶(Red gum),因为树干上经常会渗出红色的树液。1835年,天鹅河殖民者将红胶(Red gum)作为一个名字记录下来。其他伞房桉属植物(当时是桉树)被称为“红胶”(Red gum),因此为了避免歧义,西澳大利亚州政府林业部在20世纪20年代提名了名称marri。尽管已转移到伞房桉属,但美叶桉仍然被普遍称为“桉树”。Noongar将其称为是gardan、kurrden、mahree、marri、nandap或ngora。1929年,西澳大利亚州的记者报道了关于“红胶”(Red gum)土著名字的二手报道,卡顿(kardun)这个名字是由来自布莱克伍德(Blackwood)地区的平贾拉(Pinjarrah)人和马里(marri)人命名的;据说marri boona指的是木材。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树冠茂密而沉重;通常长到30-40米高,偶尔会达到60米,但在贫瘠的土地上,最终会变成不超过5米高的多茎灌木。
树干笔直,呈直圆柱状,约为树总高度的一半,直径可达150厘米。形成一个木质块茎。树皮至小枝粗糙,呈棋盘状,褐色至灰褐色。在髓中缺乏油腺的小枝。幼苗生长(矮林或田间苗至50厘米):茎横截面圆形,有毛或粗糙至约8节;幼叶具
叶柄,宽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在第一片叶子上呈盾形,然后圆形至渐细,互生,长4.5-24厘米,宽3.5-9厘米,边缘通常全缘,很少不规则,有光泽的绿色。叶痂,在约4-5个节后变得光滑。成叶互生,叶柄长1.5-3.5厘米;
叶片卵形至宽披针形至披针形,长7-19厘米,宽2-5.5厘米,扁平至微波状,有光泽至略带光泽,无色上面深绿色,下面淡,基部渐细至叶柄,边缘全缘,先端锐尖,侧静脉,网状密集到非常密集,边缘内静脉存在但靠近叶缘,油腺非常多而呈岛状,通常每个脉间区一个油腺。
花序顶生复合,花序梗长1.5-3.5厘米,每一
伞形花序有花7朵,花梗长0.6-3.7厘米。成熟花蕾梨形,长0.6-1.4厘米,宽0.6-1厘米,表面光滑(无皮屑),无疤痕(开花时两帽状体一起脱落),帽状体扁平,雄蕊内折,花药长圆形,背部着生,纵缝开裂,花柱长而直,柱头具乳突(拖把状),子房通常3(很少4),胚珠不规则行。花白色,很少粉红色。蒴果有花梗(花梗长0.7-4厘米),瓶形,长1.9-4.4(5)厘米,宽1.8-4厘米,花盘垂直下降,果瓣3(很少4),深封闭。种子无光泽至半光泽,黑色,长10-15毫米,伞形(船形),无翅,种脐腹面。
肾形子叶;茎横截面圆形,粗糙到约10节;叶具叶柄,前3节对生,然后互生,宽披针形至卵形,长7-12厘米,宽3.3-6厘米,暗绿色至略带光泽的绿色,基部盾形至第10节,然后圆形或渐细至叶柄,叶片粗糙到约8节。
近种区别
美叶桉与同一地区特有的一种开着红花的
红花桉(Corymbia ficifolia (F. Muell.) K. D. Hill et L. A. S. Johnson)有亲缘关系,也有点相似。美叶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大(在野外大约50米高),有更大的花蕾和果实,花通常是白色,有时是粉红色,而不是红色。然而,在某些地区,杂交使鉴定变得困难。
产地生境
原产于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西部和西南部。广泛分布于西澳大利亚西南部水源充足的杰拉尔顿附近到奥尔巴尼。夏威夷、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有引种种植。生长于山坡和平原上高大开阔的森林,适宜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但在红土覆盖的山脊之间的冲积土壤上生长得更好;海拔高达300米。原产地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大部分降雨发生在冬季。年平均降雨量在625-1200毫米之间;最热月份的平均最高温度为24-29℃;最冷月份的平均最低温度为4-7℃,通常每年有1-15次霜冻。当休眠时,可以在低至-5℃的温度下存活,但幼树生长更为脆弱,在0℃时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喜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生长在一系列质地轻到中等、排水良好、肥力低到中等的土壤中;更喜欢pH值在5.5-6.5范围内,耐受5-7。
生长习性
该物种会长出木质块茎,在幼苗基部附近开始发育。该物种拥有嵌入的营养芽,在树冠被破坏后再生(例如火灾)。该物种没有采取落叶习性并继续生长,直到天气太冷而无法继续生长。这使它们更容易受到突然来袭的寒流伤害。如果有温度波动,生长更加缓慢,例如在林地中,该物种就有机会停止生长,并进入休眠状态,从而使它们更耐寒。
繁殖方法
冬末至早春在阳光充足的温室内播种。来自高海拔的种子在2℃时会经历6-8周的冷分层。一旦种子长出第二组叶子,就可以将幼苗放入单独的盆中,如果等叶子长得更长,可能不利于移盆。在初夏的时候把其种到固定位置,在第一个冬天给它们一些越冬保护,使它们免受冻伤。种子也可以在初夏播种,在次年春末将幼树种植在最终位置,种子有很长的生存力。
栽培技术
美叶桉在中国种植应严格按照《
桉树丰产林经营技术规程》《桉树中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要求执行。其中,明确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预留一定的野生动物、鸟类迁徙走廊,保留林地边缘的乡土树种和利用河流水系作为保护性走廊和珍稀濒危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造林面积大于1000公顷,应保留2-3%面积的次生林或灌丛、草地作为生物小区,“非桉”树种应大于造林面积的20%。山顶、山脊、集水区(含水源库区)和沟壑两旁应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湿地、冲积沟、农耕地、省级以上交通要道和乡村居民区周边,以及受保护的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应保留10米以上的缓冲带(区)。同时,要求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禁止以“烧荒”清理林地,提倡“测土测叶”科学配方,平衡施肥。
主要价值
从树干中获得了kino树脂。Kino树脂含有丰富的单宁,非常涩。溶于水,可药用;以及用于保存和染色天然纤维。当在铁锅中煮沸时,它们会产生一种浓稠的深色液体,可用作墨水。Kino树脂,如果生产的话,是很涩的。稀释后可内服作为治疗痢疾的有效方法,因为它根本不被胃吸收,只能从肠道中缓慢吸收,因此能够直接治疗肠道下部;它可用作漱口水和漱口水,以治疗喉咙松弛,牙齿松动;外用作为洗剂,是一种有效的止血剂,可用于治疗割伤和皮肤问题。
可以从叶子中提取精油做商用,有报道称新鲜叶子中含有约0.3-0.5%(干重百分比)的精油,主要成分包括蒎烯(某些形式高达51%)伞花烃、松油烯。淡黄色至浅棕色的心材坚硬、结实、耐用,不容易分裂,主要用于挡风板、构件、箱子制造、工具手柄、体育用品、栅栏柱、桩等,作为木片木材很有价值。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种群现状:截至2019年,由于与农业相关的土地清理,这些栖息地已经减少。该物种清除前的地理范围为77,126平方千米,估计种群数量减少了24.5%。该物种的地理范围很广,已知有2000多颗。
濒危原因:由于与农业和畜牧业相关的清理和耕作,该物种的栖息地已经减少(M. French pers. comm. 2018, S. Hopper pers. comm. 2018)。潜在威胁与持续下降之间的关联需要进一步评估。
保护措施:防止进一步砍伐应该是该物种的主要恢复目标。还需要使用当地种源苗木种群和栖息地本土的适当物种进行栖息地恢复。
生态问题
经过科学论证,桉树“有毒”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桉树人工林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主要取决于经营者采取的种植方式和经营管理水平。各国长期实践证明,桉树无毒无害。尽管桉树速生快长,吸水吸肥力强,但不是所谓的“抽水机”、“抽肥机”、“绿色沙漠”。
虽然桉树具有生长快、产材多、经济效益好、固碳能力强等优点,但由于一些地方大面积发展桉树纯林,未能做到科学培育,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但客观来看,这些问题不是桉树树种自身的问题,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学引起的。通过合理布局、科学培育,完全可以将种植桉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