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
中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
羌笛,中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简介
羌笛也被称为羌管,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其表现力的最佳写照,故最适于独奏,也可为歌舞伴奏。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有一句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元史·礼乐志五》:“羌笛,制如笛而长,三孔。”
历史背景
羌笛,传说是秦汉之际游牧在西北高原的羌人所发明,故命名羌笛。
唐代,王之焕在《凉州词》中曾留下这样的名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最初的羌笛是用鸟腿骨或羊腿骨制成,有两种用途,既是吹奏的乐器,又是策马的马鞭,故又名“马鞭”或“吹鞭”。在西汉以前,羌笛只有四个音孔,到公元前1世纪,经过京房(公元前77年—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的音孔,才有了五个音孔。关于羌笛的演变过程,后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有这样的记述:
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
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
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之当鞭便易持。
易京君明只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
君明所加孔出后,是谓商声五音毕。
当今流行在四川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羌笛,是一种六音阶的双管竖笛。管身用岷江上游高山特产的油竹削成,状如方筷,长约15~20厘米,有小指般粗细,笛之两管并列,以细线捆扎,竹簧插入两管之一端,竖吹。一般都是独奏,羌族人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不断地吹奏,音色柔和纤细,悠扬而婉转,是抒情达意的自娱性乐器。
羌笛与笛有很大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东汉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故本四孔加以一”由此可以知道:羌笛在汉代就已经流传于甘肃、四川等地了,并且可以推之当时的羌笛是双管四孔羌笛。羌笛在唐时,是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经常出现于在唐代边塞诗中,值得一提的是,羌笛在唐代的“十部乐”中并没有出现,可见,羌笛在唐时只是边塞中所见的乐器,并未正式进入唐代宫廷或军队,只是少数民族所用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乐器。
唐、宋、元、明各代文人的诗歌中常见到关于羌笛的记载。如今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及黑水县一带的羌族地区,我们仍旧可以看到这种乐器,它们是用两支同样长短的油竹制作,管体被削成方柱形,绑扎在一起,每只管的上端,置有一个带竹簧片的吹管,竖吹,规格有17厘米及19厘米两种,音色高亢而略有悲凉感,是人们在喜庆丰收,过年过节劳动之余常用的主要乐器。亦是小伙子向姑娘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
赤布苏、沙坝地区的羌笛是秦汉战乱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人从西部地区带来的。据史料记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1世纪时由音乐家京房加一高音按孔,成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由此推断,羌笛的存在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技艺
羌笛已有两千余年历史。赤布苏、沙坝地区的羌笛是秦汉战乱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人民从西部地区携带而来的。据史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一世纪由京房加一高音按孔,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就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唐代 亦有“羌笛何须怨杨柳”的名句。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由此推之,羌笛的存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除了世代口传心授外,羌笛也成为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渠道。2006年5月“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羌笛在羌语中称为“其篥”、“士布里”或是“帮”,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竖吹乐器。它由两根长约15—20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管身竹制或骨制,由发音簧哨和方筒形管体组成。两管长短、孔距和音高相同。管上设五个或六个按孔。演奏时,双手持笛,将簧哨含入口内,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吹奏,指法与笛相同。
制作羌笛一般选用杆直、筒圆、节长,且头尾粗细较均匀、竹肉厚薄有度、质地坚韧、纤维细密、不易开裂的箭竹,并根据筒管的长短、厚薄及筒管大小测定音准,孔距必须精确相等,否则音准不一。
吹奏羌笛主要采用鼓腮换气法,一口气可吹奏几分钟,甚至整个一首曲调,技巧性要求很高。另外,羌笛的吹奏中还有喉头颤音,手指的上下滑音等技巧,加之双管制作的律差,双簧共振的音响,其音质和旋律独具特色。
羌笛音色明亮,清脆婉转,主要用于独奏,羌笛的声音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羌族人民常用它来抒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感。它有十余首古老曲牌,表达的内容广泛,主要传递着人们的思念、向往之情。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词》、《思乡曲》、《萨郎曲》等。
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历史文化除了靠羌族释比口传心授外,羌笛也是交流、传承的一种重要渠道。因而它对羌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羌笛的音律、音色、吹奏技巧独具特色,它是中国民族乐器学中极具价值的研究对象。羌笛已成为羌族地区国内外游客最喜爱的一种民间乐器,并在很多国家享有盛誉。
现代
现代羌笛,用当地产的油竹(竹节长、管身细)制作,选两支筒径、长度一致的竹管,削去竹外皮成方柱形(有的将两管相邻外皮削平),在首、中、尾三处用细线捆扎。管身无节,全长13—19厘米,上开五或六个按孔(孔距相同)。管上端装竹制簧哨(正面削平、刻簧,簧舌朝上)
演奏时,口含双簧,用食、中、无名指按孔。音域c1—c2。音色清脆明亮,略有悲凉之感。 羌笛的声音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羌族人民常用它来抒发自己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种种情感。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词》、《思想曲》、《莎郎曲》等。
传承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地震维护小组召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座谈,讨论地震灾区后的重建,加紧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计划重建以后,建立一个传承羌笛的授课班,将会邀请到羌笛资深的大师授课,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龚代仁
演唱歌曲
基本信息
羌笛
词曲:云朵
演唱:云朵
所属专辑:《同名专辑》
发行时间:2011-01-18
所属公司:环球唱片
歌曲歌词
悠悠羌笛声 从天边传来
是那么动听 是那样自在
白白的云朵 也从远处飘来
唤醒了女孩 曾经的笑脸
这不是徘徊 也不是等待
是那优美的旋律 在月光下弥漫
美丽的羊角花开 你是那样鲜艳
带着婴儿般笑脸 从天边传来
这不是徘徊 也不是等待
是那优美的旋律 在月光下弥漫
美丽的羊角花开 你是那样鲜艳
带着婴儿般笑脸 从天边传来
这不是徘徊 也不是等待
是那优美的旋律 在月光下弥漫
美丽的羊角花开 你是那样鲜艳
带着婴儿般笑脸 从天边传来
带着婴儿般笑脸 从天边传来
参考资料
羌笛.古诗文网.
元史.天天美文网.2013-1-7
羌笛演奏制作工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06-05-20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6:51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