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
陕西历史文化名村
羌村,陕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富县城北十五公里的309国道北侧,现名大申号村,是富县茶坊街道下辖村。该村因一千多年前诗圣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寓居此地而著名。
村庄概况
羌村位于今陕西省富县城北十五公里的309国道北侧,这里青山环绕,碧水中流,风景优美,区位隐蔽。村内有古槐三株。村东有天宁寺遗址,现存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重修羌村天宁寺碑》,螭首、龟趺,高2.87米;《重修羌村桥碑》,圆首,高1.51米。两碑均明确记载此处为古羌村。
羌村散落着几十户人家,村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村东南郭家庄村边,还留有明代“少陵旧游”摩崖石刻。有的村民还能轻松背诵出“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羌村三首》中的名句。
历史文化
据《杜工部集》和《鄜州志》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至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一月,携家人在羌村寓居了一年多。这期间,国破家亡的惨状和流离失所的困顿,被杜甫化为《述怀》《春望》《月夜》《北征》《羌村》等传世名作。
羌村民风纯朴,乡人热情好客,诗人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平易近人,很快就和羌村百姓融为一体,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生活。传说诗人当年在羌村的山上栽钟了许多梅子树,到了春天,梅子花开,山上粉白一片,浓郁的花香吸引了无数蜜蜂菜花酿蜜。
这种看似世外桃源的暂时安定,并没有让杜甫忘记国家的灾难。在羌村居住不久,传来了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的消息。于是,诗人不由分说告别了家人、离开羌村,追随皇上为国家效力。他从羌村出发,沿采铜川北上,途经甘泉道镇、延安七里铺等地,一路风餐露宿。今天延安七里铺的杜公祠,就是当年杜甫在石崖下和衣一宿的地方。当诗人行至篓子关(今陕西横山县)时,不幸被却叛军抓获,于是被押回长安关入监牢。
由于诗人当时在诗坛上并不像李白孟浩然那样赫赫有名,因而叛军也没有将他作为重犯、要犯一般看管。一次,他趁看守不备,伺机逃出了长安,历经千难万险来到凤翔,投奔了当时在凤翔避难的唐肃宗,并在好友的举荐下担任了为皇上建言献策的谏官——左拾遗。
因为杜甫秉性正直,看不惯官场的阿谀奉承,常常提出一些叫皇上不能接受的谏言,特别是违背了皇上的心愿为宰相房琯鸣冤叫屈,惹得唐肃宗龙颜不悦,于是特别给杜甫放了三个月的省亲假,让他回鄜州与家人团聚。这看似皇恩浩荡的事情,实际上是皇上有意在疏远和冷落他。
至德二年八月,诗人被迫离开凤翔,回到羌村。一路上,他看到由于长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于是写了《北征》、《彭衙行》等诗作,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羌村三首》,则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回到羌村后妻儿老小与羌村父老的诧异,以及他们的艰难生活。这些都成为杜甫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作而流芳百世。
长安收复后,诗人奉诏携家离开羌村返回长安。据史料记载,诗人一家在羌村居住了一年零四个月,其家居羌村期间的诗作大概有十多首。羌村这个当年以羌人居多的小山村,从此和一代诗圣杜甫紧紧地连在一起、并载入了史册。
后世纪念
杜甫羌村故居,据《鄜州志》记载为杜公窑。距羌村四里处有一块巨石,刻有“少陵旧游”四个大字,为明御史中丞王邦俊所题。清道光《鄜州志》录存任于宁一首题为《羌村》五言律诗:“寂寞羌村路,少陵不复游。客来山欲暮,人去水休流。遗咏残碑在,录幽太洞留。悠悠无限意,俯仰已千秋。”一九四一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视察富县时,写下《杜工部遗居羌村》诗一首:“沦落洛水毁鄜城,沟通于今尚纵横。落上诗魂千古在,我来何处访羌村?”对杜甫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参考资料
鄜州博物馆.富县人民政府网.2015-01-08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部网(陕西新闻网).2023-01-28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1 15:16
目录
概述
村庄概况
历史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