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是
王明珂创作的人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2003年。
内容简介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以羌族为实例,从族群边缘的视角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对民族、社会集体记忆与结构性失忆、族群认同以及相关的历史文本及表征、历史叙事、历史心性等问题的看法。全书主要分为社会、历史和文化三部分。社会篇主要描述了羌族的地理分布、环境与聚落形态,用形象的“一截骂一截”和“毒药猫”理论探讨了人们如何在资源竞争与分享体系中认同与区分彼此。历史篇则运用大量的文献资料阐述了什么样的历史过程与历史记忆造成了当今的羌族,从边缘视角观察羌族史的再建构,并结合调查所得口述资料分析了弟兄祖先故事和英雄祖先故事所蕴含的历史心性。文化篇主要从三种角度(事实、叙事、习行与展演)来解读文献中有关羌人文化的描述。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王明珂在1994年到2003年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形成了《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作品思想
该书从过程切入,过程统摄了社会、历史与文化三个篇章。羌族的现在与过去,一直处在不断走向自觉的过程,贯穿在各个子题的讨论之中。三个篇章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
社会篇介绍了羌族村寨与城镇的经济生活,以及代表汉的成都和代表藏的马尔康,以及散落在这两个城市之间的松潘、灌县(即都江堰)的过渡形态。最能勾勒出羌族村寨族群社会构成的是“一截骂一截”的体系,例如“羊脑壳”“牛脑壳”“牛尾巴”等,一方面各截共处同一血缘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又因兄弟辈分不同而存在等级差异。此外,羌与汉的族群关系也同样复杂。大部分羌人群的“尔玛”(相当于我族认同)中,都认为本族群在“蛮子”(近似于藏族)和“汉人”之间。“毒药猫”故事有神话和历史两个层次,在神话之中,故事的细节会随讲述人的偏好变化,一般是讲述人以第一人称代表故事中人说话;当这个神话与某村寨的真实事件或某个人的真实经验结合起来,用来解释后者的合理性,它就成了众人相信的历史。他断言,此类故事并不会轻易断掉,正如当今社会对女性的边缘化一直存在,“毒药猫”在羌族人心中化为“历史心性”而亘古长存。
历史篇首先勾勒了羌族典范史的形成过程,典范史的形成是国族主义下民族建构的结果。紧接其后是羌族史的再建构,与其说是在将其建构为华夏边缘,不如说这是非羌族知识分子对这个族群的历史书写,大约从商代开始华夏心目中的西方异族“羌人”与地名“羌中”概念就不断向西漂移。两千多年之后,在1915年前后英国人陶伦士在羌民地区传教及作民俗调查,做出结论:羌民的历史可追溯至东迁的古代以色利人。可见羌族以外的知识分子对羌民历史的书写可以多样到如此地步。最终由羌族的语言调查敲定了这个族群的大致“民族”范畴,剩下来的工作只不过通过更精密的语言、文化调查与分类,来确立羌族的边界而已。
“弟兄祖先故事”并不是羌族独有,类似的版本在彝族、苗族、傣族、白族等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族群也广泛存在。作为我族人的自我叙事,王明珂认为它至少承担了族群隐喻和时间隐喻两个意义。与英雄祖先故事不同,弟兄祖先故事隐喻着在这种历史心性下,人们倾向于以“内向式的”各群体间合作、分享与竞争来解决生存资源问题,前者则倾向于“外向式的”、由“英雄”的向外拓展征服解决资源问题。在此根基历史的基础上,羌族知识分子创造性地追溯大禹为祖先,此说法见于口述资料和端公戏,当然对大禹出生之地的竞争目的之一是争取国家的经济政治资源。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羌族人在此过程中创造历史,同时也是历史的创造物。羌、苗、彝弟兄故事逐渐发展,刺激着羌族知识分子,他们为羌与华夏族的祖先植入了弟兄祖先内容,即大禹与尧舜。在此过程中的内外关系贯穿历史古今,不仅存在于根基故事弟兄祖先,也见于当今各羌民村落对大禹出生地的竞争。不论是对过去的虚构或今日的创造,都蕴含在羌人独有的历史心性之中。
在文化篇中讨论的是古羌人文化展演与当今羌族认同下的文化再造。王明珂的基本观点是,当今羌人的文化创造脱离不出近代中国民族学者对岷江上游“羌民文化”的探索,学者的学术文本强化了羌族文化落后、迷信的形象,尤其是在民族识别工程之后,羌族人文化从远古蛮夷走向有特色的、鲜明的或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羌族都乐于展演他们的少数民族文化。羌族的或非羌族的知识分子,连同羌民不自觉地投身于塑造中国边缘的工作之中,王明珂指出这与《后汉书·西羌传》的作者如出一辙。羌族知识分子引来外来专家、学者、观光客进入村寨,“竞争、夸耀”和“模仿、附和”成为本村寨羌民展演文化的最重要特征,典范的羌族史在此过程中不断被强化,羌民在当代努力“攀附”他们心目中的“古老华夏文化”。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1979、1983年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9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等校。丰要从事于中国民族史、族群认同、历史与社会记忆、游牧社会及其历史研究。近十年来从事羌族社会文化、历史记忆与族群现象的田野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