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松树》(The Pines of Rome),是由
意大利作曲家
雷斯庇基作于1924年的一首
交响诗,为所作以罗马为题材的著名交响
三部曲的第二部。
作品介绍
于同年12月14日在罗马首演。1926年由雷斯庇基亲自指挥
费城管弦乐团演出时,曾在节目单上写道:“为了唤起对罗马亲切的回忆,我以罗马自然风景中富有特征意义的罗马松树,作为这首乐曲的描绘对象。”《罗马的松树》有四个场景,令人激动的第一个场景是孩子们在鲍格才家族的别墅里玩耍,突然场景转换到一个地下墓穴的入口,在墓穴深处发现了罗马教皇的三圣颂。第三个场景描写了月光照在珈尼库伦山上,在淡淡的音乐背景下,传来着夜莺的鸣叫,这个效果是在音乐会现场播放录音实现的,这也是这部作品最特别的段落。最后,从著名的亚壁古道上传来了作为领军曲的进行曲,好像向首都胜利进军一样。雷斯皮基创造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渐强的形式,开始在很远的地方听到了军队的声音,然后慢慢地带到视觉中,好像是一大队军队从远处走来,十分辉煌、壮丽。精彩的结局把该剧推向了引人注目的高潮。全曲共由四部分组成。
作者介绍
独特才华
奥托里诺·雷斯皮基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1891年至1901年在波洛尼亚当地的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和作曲。这段时期末,他前往俄国
圣彼得堡,师从配器大师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并深受其影响。二十世纪头十年中,他在波洛尼亚十分活跃,弹钢琴、拉
弦乐、
指挥、教学,但对于自己具有作曲家的独特才华有些后知后觉。1910年他为
雪莱诗作“Aretusa”配曲,开始展露出一定个性,1913年至1914年那部巨大笨拙的《戏剧交响诗》中仍明显可见理查·施特劳斯的影子。
初期成就
1913年,雷斯皮基定居罗马,在
罗马音乐学院担任作曲教授。他根据一天中不同时间罗马风景所作的交响音画——《
罗马的喷泉》(1914-1916)获得成功,雷斯皮基最终找到了最适合他才华的完美方式。没有做作的情感流露,没有学究的玩弄深沉,他的音乐非常成功地表现出华丽多彩的风景。伟大的指挥家,诸如
阿图罗·托斯卡尼尼,把《罗马的喷泉》和续篇《罗马的松树》列入保留曲目,确立了雷斯皮基的国际声誉。在《罗马的松树》中,他在开场“波尔盖赛别墅的松树”里模仿童谣,展现出敏锐的观察力。“雅尼库勒姆的松树”的夜间场景中甚至还使用了留声机录下夜莺的歌声。要是晚生一代,雷斯皮基很有可能会在电影音乐中取得显赫的成就。
晚年经历
但是,他后来试图重复早年作曲公式就不怎么受欢迎。比如,在《
罗马的节日》中,早期作品中的天真朴素转变为了狂躁轻浮。但是他对于意大利早期音乐近二十年的探索却硕果累累。在芭蕾作品《幻想玩具店》1919年的制作中,他以完美的才智和灵气,把罗西尼的钢琴曲改编成管弦乐。1927年,他为小型管弦乐队创作了
组曲《鸟》,精巧而又深情地改编了拉莫和帕斯奎尼等十七、十八世纪作曲家的
拨弦古钢琴小品。
雷斯皮基对
古典时期之前的音乐语汇兴趣盎然,引领他创造出一系列更简朴抽象的器乐作品,如1921年为小提琴与弦乐而作的《格里高利协奏曲》以及1924年的《多利安四重奏》。这些“复古”兴趣所激发的最有吸引力、最惹人喜爱的成果便是轻快的圣诞大合唱《基督耶稣颂歌》,作品明显受到蒙特威尔弟作品的启发。
雷斯皮基晚年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歌剧上,尽管它们没有一个被列入常规曲目,迷人的儿童
歌剧《森林中的睡美人》还是值得重温。他对
管弦乐风格及音色卓越而又诱人的把握让音乐中的美景呼之欲出,也使得其声誉达到了更广的范围,尤其是在罗马,他备受推崇。他于1936年在当地逝世。
乐队编制
木管组
短笛
2支长笛
2支单簧管(bB)
1支高音单簧管
铜管组
4支圆号
2只高音柔音号
2只次中音柔音号
2只低音柔音号
打击乐组
钹(钹片与吊钹)
小军鼓
色彩乐器组
钟琴
弦乐组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低音提琴
乐曲赏析
第一乐章——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
雷斯庇基说明:“博尔盖塞别墅松树林立,林荫之下可供孩子们游玩,他们围成圆圈舞蹈,并玩着军队与战争的游戏。有如傍晚的燕子,在自己呼叫声中显得异常兴奋,成群结队地走过来。”博尔盖塞别墅据说是16世纪贝里尼所建。位于罗马市中心,规模宏大。后收归国有,称博尔盖塞公园,为罗马最大、最美的公园之一。乐曲采用急速的
小快板速度(bB大调——2/8拍)。在序奏部中,钢片琴、钢琴、竖琴、钟琴、三角铁响成一片,分散
和弦、
颤音、
滑音交叉出现,形成了喧闹的音响。描绘了孩子们在松林中追逐嬉戏的动人情景。随后,英国管奏出了乐曲的主题。这一欢快而富有弹性的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表现了孩子们欢快的舞蹈场面。热烈的情绪步步高涨后,双簧管奏出由典型的民间儿歌音调写成的旋律。
打击乐器清亮的音色,单纯的节奏和简朴的旋律,仿佛使人们看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着。接着,圆号以欢快的速度奏出由四度三声音列组成的民间儿歌旋律。乐曲达到最高潮后,气氛突然急转直下,低音提琴将其转入寂静的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卡塔科巴墓地的松树
卡塔科巴是古代
基督教未被公认时的地下墓场,
教徒们聚会作礼拜的场所。雷斯庇基说明:“站在卡塔科巴墓窟入口处的松树荫下,可以听到从墓窟深处传来的圣赞歌声。那庄严的赞歌回荡在空中,随后神秘地、渐渐地消失。”乐曲采用
慢板(4/4拍)。带有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器奏出幽暗、低沉的旋律,使人仿佛置身于松树的浓荫下,感受到古老墓地空寂苍凉的气氛。接着,大提琴和圆号先后奏出格利高里圣咏的片段,表现了一种崇高、圣洁的情感。这一悠悠浮动的旋律,犹如随风晃动的松影。随后,从舞台后面传出由小号奏出的带有赞歌风格的主题旋律(G大调),那悠远而庄严的音响,仿佛从墓窟深处漂浮而出,充满了祈求未来的虔诚之情。这一旋律在钢片琴的伴奏下反复之后,大提琴奏出象征信徒祈祷的音响,那单调的同音反复和吟诵般的节奏,犹如信徒们喃喃的祈祷声。这一祈祷的音响逐渐增强,与众赞歌风格的主题相互交织,形成了乐曲的高潮。接着,圆号再现格利高里圣咏的片段,渐渐地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吉阿尼库伦山的松树
雷斯庇基说明:“轻风在空中微微颤动,吉阿尼库伦山的松树在满月明亮的光的照耀下,显得遥远而轮廓非常分明,夜莺在树枝上婉转地歌唱。”。乐曲采用徐缓的慢板(bB大调——4/4拍)。低音弦乐器轻弱的长音和轻轻敲击的大锣声,引出了行云流水般的钢琴华彩段落。随后,单簧管奏出忧伤的主题。温和柔婉的旋律描写了凄清的月色,轻拂的微风和摇曳不定的松树阴影。为这一忧伤的抒情主题伴奏的弦乐器都加上了弱音器,但音量逐渐增强,仿佛那些苍劲的松树慢慢地向人们逼近。随后,双簧管奏出了又一支诱人的旋律,宛若吉阿尼库伦山上空回荡着的月夜的赞歌。大提琴和小提琴先后展开这一旋律后,木管再现乐曲忧伤动听的主题。钢琴也再次奏出华彩段落。接着,乐曲加进了夜莺鸣叫的录音,在乐队和谐的衬托下,那婉转的鸟鸣把人们带到幽静、美妙的明月之也。最后,乐曲在竖琴柔美的拨弦声中轻轻地结束。
第四乐章——阿皮亚大道上的松树
阿皮亚大道为公元前312年克劳里斯所建,为
古罗马军队出征时必经的道路。雷斯庇基说明:“阿皮亚大道的黎明,浓雾笼罩着整个大地。孤寂的松树在迷雾中静静地伫立。连绵不断的脚步声,发出模糊而平静的节奏。那是诗人在幻想中追忆着充满荣光的业绩。小号声突然鸣响,绚丽的阳光照耀下,执政官的军队在铺满樱花的大道上迈进,他们带着胜利者的气概登上了高高的卡庇托列雪山。”乐曲采用进行曲速度(bB大调——4/4拍)。在定音鼓、钢琴、低音弦乐器奏出的整齐的步伐节奏中,单簧管奏响了进行曲的主题音调,使人联想到古老的罗马军队,正沿着阿皮亚大道英姿勃勃地行进。步伐节奏越来越响,仿佛军队越走越近。这时,从舞台后面传来雄壮的号角声响,象征着军队的胜利凯旋,也象征着灿烂辉煌的阳光。乐曲越奏越响,仿佛浩浩荡荡的队伍沐浴着阳光列队而过。隆隆的脚步声和号角声响彻了整个阿皮亚大道。最后,在高潮中再现进行曲的音调,歌颂了古罗马的光荣历史,以豪迈的气势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