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蒙诺索夫海岭
北冰洋中部的海底山脉
罗蒙诺索夫海岭,北冰洋中部的海底山脉。1948年发现。起自俄罗斯北冰洋岸的新西伯利亚群岛附近,沿东经140度线通过北极,延伸到加拿大北部的埃尔斯米尔岛东北侧。
地理环境
罗蒙诺索夫海岭长1800千米,宽60千米-200千米。平均高出洋底3300米-3700米。中部山脊距洋面960米—1650米,最高峰距洋面900米。坡度大多超过13度,在北极附近达30度。北冰洋的北极海就是以这条海岭分界为欧亚海盆(即南森海盆)和美亚海盆(即加拿大-马卡罗夫海盆)。
地势地貌
罗蒙诺索夫海岭从北美大陆棚上的埃尔斯米尔(Ellesmere)岛穿过北极附近,延伸至新西伯利亚岛大陆棚附近,从而将北冰洋分隔成两大海盆,美亚海盆和欧亚海盆。海岭影响了洋水环流、海洋生物和海冰运动。海岭顶部最高点深975米,高出洋盆底部1829米-3353米。大西洋一侧的海盆深度超过3962米,其邻近海盆深约3353米。当地无地震,形状不对称,地表起伏平缓。该海岭不是大洋中脊系统的一部分。
沉积环境演变与烃源岩特征
2004年8月,IODP 302航次(北极钻探航次,ACEX),在罗蒙诺索夫海岭,距北极250km,水深1300处,钻取430m岩心,这是北冰洋永久冰盖区的首次科学钻探,科学家通过研究IODP 302岩心,解释了罗蒙诺索夫海岭环境演化和烃原岩特征,具体结论如下:
1、在罗蒙诺索夫海岭进行的钻探揭示了晚白平世以来的沉积记录,其中有两次大的沉积间断:晚白奎世-晚古新世和中始新世-早中新世。认为罗蒙诺索夫海岭大致从57Ma从西伯利亚大陆边缘分离,56Ma之后沉降开始接受浅海沉积。晚古新世-中始新世(56-44Ma),平均沉积速率为12.8m/Ma;中中新世以来(0-17.5Ma),平均沉积速率11.4m/Ma。该沉积速率是此前北极地区利用柱状样研究结果的20倍以上。
2、从有机碳含量来看,该钻孔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部,晚古新世-中始新世,主要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处于还原环境,TOC含量很高,为1.77%-6.30%,上部,中中新世以来,沉积物颜色呈条带状,主要为氧化环境,TOC含量很低,〈0.4%。
3、从全岩Rock-Eval指标来看,中始新世富有机碳沉积物大多有很好的生烃潜力,而晚白奎世、晚古新世生烃潜力较差。钻孔的晚白要世和古新世沉积物有机质处于未成熟状态,没有生烃,中始新统的中部较高的S1值,可能是由于烃类产生于其他更成熟的层位后运移至该处聚集的结果。
罗蒙诺索夫海岭主权之争
罗蒙诺索夫海岭是一条位于北冰洋洋底的海底山脉。始于新西伯利亚群岛,沿东经150度至北极点附近转向,沿西经120度至埃尔斯米尔岛,绵延1 800公里。针对罗蒙诺索夫海岭的争端牵涉到加拿大、俄罗斯和丹麦三个国家。
丹麦曾经声称格陵兰岛大陆架一直延伸到北极点,这种观点意味着罗蒙诺索夫海岭是格陵兰北部的自然延伸。而早在2004年,俄罗斯就率先完成了北极海域海图的绘制工作,随后就开始千方百计搜集地理数据,希望找到有利于本国的北极主权要求的证据,其选择的突破口就是罗蒙诺索夫海岭。俄罗斯世界海洋地质和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维克多·波谢洛夫曾宣布,俄科学家从北冰洋洋底提取的土壤标本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罗蒙诺索夫海岭是西伯利亚大陆的自然结构延伸,从未和俄罗斯内陆隔绝。2007年8月2日,搭乘俄罗斯深海潜水器的俄罗斯北极科考队员从北极点潜至约4 300米深的北冰洋海底,并将一面金属国旗插在上面。同时俄罗斯宣布深入北极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是俄罗斯大陆的自然延伸,北极地区的120万平方公里的海底面积应该归俄罗斯所有。实际上,早在俄罗斯插旗之前,加拿大就显示了同样的北极主权要求——力图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是本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俄罗斯在北极海底的插旗事件让加拿大政府十分恼火。对此,加拿大外长麦凯表示:“如今可不是15世纪。不能到世界各地去插面旗子就说拥有这地方的主权。”作为对俄罗斯插旗事件的回应,加拿大于8月在北极地区开展军事演习,加拿大总理哈珀甚至亲临演习现场。2009年7月,加拿大联邦政府发布最新的北极政策报告《加拿大北方战略:我们的北方、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宣称加拿大对北极拥有主权。报告明确指出加拿大是一个北极国家,北极是其历史遗产与国家身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至关重要。加拿大北方战略集中于四个优先领域:行使加拿大对北极的主权,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保护北极的环境遗产和提高北极治理。行使北极主权要求,维持加拿大在北极的强势存在,加强在该地区的责任,界定控制范围,提高对该地区的认识。这一系列举动充分表明加拿大在北极主权要求上的强硬态度——试图将加拿大塑造成北极未来的领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26 10:46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地势地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