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是流传于广东省江门市的传统技艺,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罗氏柑普茶源于良溪古村,良溪,又称“蓢底”,后又改称“良溪”,意为“良才大用,溪水长流”。
1847年,正是
罗贵从珠玑巷南迁后的第七个100年,其后人,被誉为“粤东四大家”之一的
罗天池于道光年间在云南辞官回棠下良溪,并带回了很多当地的普洱茶。
回乡的当年秋天,罗天池不慎得了感冒,妻子忙用陈年柑橘皮煮水给他喝。罗以为是妻子烧水给他泡茶,于是用陈皮开水泡了普洱茶,喝了几杯后觉得喉咙舒畅了,咳痰少了。第二天,他又让妻子如法炮制,连服两天后咳止了,痰也没了。此后,他喝普洱茶时便喜欢加陈皮一起泡着喝。
一次,住在隔壁的族弟给罗天池送来自己种的柑橘。罗想着普洱茶放置的时间越长,越醇香好喝;新会柑橘皮放置时间越长,去痰止咳的疗效也越好。若将二者合在一起存放,岂不既利冲泡饮用,也易长期储存?于是,他用小刀将柑橘底部旋下一小块,把果肉掏出,塞入普洱茶,再把旋下的柑橘皮盖好,挂起晒(风)干。风干后的柑橘皮呈金黄色,既干又脆,散发着淡淡的橘子香。为了防潮和不压破柑橘,他用云南人卖鸡蛋时拿草绳扎捆成串的办法,用稻草将柑普茶一个个绑成串,挂起来晾晒。晒(风)干后的柑橘茶呈金黄色,散发出淡淡的橘子清香,饮用爽口且宜长久保存。
罗天池把他制成的柑普茶送给乡亲饮用,并向他们传授制作方式,柑普茶便逐渐在良溪、新会、鹤山、开平等地传开。后来,良溪先侨罗奇生、罗光耀从乡下收购柑普茶运到南洋一带销售,柑普茶又传到海外。
文化特征
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传承了民间饮茶的文化精髓,其通过天然生晒等传统制作方法,外壳保持柑桔的原状,以普洱茶茶叶填充结实,使得新会柑和普洱茶互相结合,优质茶叶吸收柑桔的清香,泡茶饮用具有理气健脾,化痰镇咳、减肥消脂、降压、暖胃提神等保健作用。
罗氏柑普茶采用天然生晒,茶汤不火不燥,冲泡后的果皮表层仍保持采果时的色泽。
制作工序
手工制作
主要原材料:云南普洱茶和新会柑。
传统手工制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将鲜采的新会柑洗干净,用圆管在柑的上部切开柑口,掏空果肉,晾干;
第二步:将特别精选的普洱茶塞实整个果囊,再盖上刚割下的柑皮,将果子恢复原状;
第三步:把填充好的柑普茶拿到室外晒干;
第四步:将柑茶一个个绑成串挂起来以便保存。
主要用具
柑普茶冲泡宜选腹大的壶,因为柑普茶茶的浓度高,用腹大的壶可避免茶汤过浓,建议材质宜选陶壶、紫砂壶、盖碗杯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准备公道杯、赏茶盘或茶荷、茶巾,茶匙、奉茶盘、滤网、热水壶及风炉(电炉或酒精炉皆可)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罗氏柑普茶是良溪古村落“后珠玑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良溪人独特的茶文化。罗氏柑普茶也是良溪人心中的乡情,是良溪古村“侨乡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贸易文化的一部分,对研究江门乃至岭南风俗饮食、保健文化源远、地方民俗有着重要的价值。
传承状况
罗氏柑普制作技艺延续着传统手工制作方法,人手缺失问题严重,且受自然天气影响严重。还由于城镇化建设,制作罗氏柑普茶的原材料——新会柑橘的种植土地面积和产量也大幅度地减少,种种原因导致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面临各种困难,亟需加强保护力度。
传承人物
罗沛贤,男,1963年生。在家中长辈的影响下,他五岁就开始学习制作柑普茶,由于兴趣爱好,中小学时期,就会利用课余时间潜心研究柑普茶的制作方法及柑普茶原材料的挑选方法。
保护措施
1、2007年,罗沛贤在政府支持下,建立良溪柑普茶加工场,改变过去家庭作坊制作产品的方式,把将近两百年的传统产品规范化、市场化,进一步对柑普茶制作技艺进行传承与保护。
2、传承人罗沛贤积极参与省市各级的旅游节、农博会、茶展会、慈善万人行以及风情节等活动,并接受了央视、江门电视台、省市各级报社、杂志社的采坊,积极宣传和推广罗氏柑普茶文化。每到采摘新会柑的最佳季节,他都会召集村里人和徒弟,一起帮忙制作柑普茶,并亲自为徒弟授艺,展示制作柑普茶的工艺流程,为罗氏柑普茶的传承和发展培育年青一代人才。
3、2008年,“罗氏柑普茶”商标成功注册。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20年9月,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在广州开幕,罗氏柑普茶亮相,展区游人如织。
2020年12月6日,江门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受邀参加在东莞市文化馆举办的“粤港澳非遗墟市”现场展销活动。“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的摊位前,品茶、买茶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墟市结束后进行的非遗项目产品销售额度统计中,罗氏柑普茶获全场销售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