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
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行为的期望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的现象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通常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行为的期望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的现象。最早由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与伊迪丝·雅各布森(Edith Jacobson)正式提出。他们在实验中从班级中随机挑选部分学生,告诉教师这些学生拥有过人的智力水平,极具发展潜能,但要对其他人保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被随机选中的学生成绩进步很大,且变得十分自信积极。总结来说,是教师对学生形成的期望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向符合该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一效应启示我们,如果你对他人有所期待,可以通过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对方,给予其由衷的赞赏,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份期待或许就会成真。
来源与验证
古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他非常擅长雕刻,经由他雕刻的任何事物都栩栩如生。但母亲与初恋爱人的抛弃,让皮格马利翁决定终身不娶,且不再雕刻女人像。
有一天,皮格马利翁想用一块象牙雕刻一个抛掷铁饼、肌肉丰满的年轻男人,但雕刻出来的却是他梦中出现过的少女。他深信这种不受控制的杰作是神灵的指引,于是抛开成见,继续雕刻。最终皮格马利翁雕刻出一尊婀娜多姿的少女雕像,并且认为她的美貌胜过世上所有的女人。皮格马利翁从来没有如此喜爱过自己的作品,因此全心全意地将少女雕像当成一个有情感的人而深深地珍爱着她。皮格马利翁向爱神阿佛洛狄忒真诚祈求能够得到如少女雕像一般的妻子,爱神恩准了他的祈求,将这尊雕像变成了真正的少女,并成为了他的妻子。后来,皮格马利翁因为执着而求得神迹这一故事,被人们加以引申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即只要真心期望和认可,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
聪明的汉斯
在德国一位名叫威廉·冯·奥斯滕(Wilhelm von Osten)的数学教师。有一匹名字叫作汉斯(Hans)的马。汉斯十分聪明,它似乎能够回答各种数学问题,包括加法、减法、乘法等。
汉斯的主人声称,他并没有教导汉斯这些技能,而是汉斯通过观察人类表达问题的方式来学会这些答题技能。例如,当人们问汉斯“2+3等于多少?”时,汉斯会用蹄子敲地板,敲出5下来表示答案。这种现象引起了公众的热烈关注,甚至引起了科学界的兴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科学家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怀疑,并开始进行实验来测试汉斯的能力。德国心理学家奥斯卡·普夫海默(Oskar Pfungst)进行了详尽的研究,通过实验证明了观察者的暗示对汉斯的表现产生了影响。他发现,当问题提问者不知道答案时,汉斯无法正确回答问题,而当问题提问者知道答案时,汉斯能够正确作出反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汉斯实际上是通过观察问题提问者的微小肢体动作,如眼神、头部倾斜等,来判断何时停止敲击蹄子。即动物可能通过观察人类的肢体语言和其他微小的线索来作出反应,而不是真正理解问题或具有智力。
小白鼠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会发生吗?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选取了一批体形相似、年龄相仿的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它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交两组实验者(A组和B组)来训练它们走迷宫。
在训练前,罗森塔尔特意分别召集两组人员开会。他告诉A组实验者:“交给你们组的这群小白鼠都是我特意挑选出来的,智商非常高,你们要好好训练它们走迷宫,一定能成功的。”同时,告诉B组实验者:“交给你们组的这群小白鼠智商不太高,请你们试着训练它们走迷宫。”随后,两组实验者就开始分别训练交给自己小组的小白鼠。一段时间后,罗森塔尔将两组小白鼠集中起来,让它们分别去走相同的迷宫。结果发现,A组训练的小白鼠只用很短的时间就走出了迷宫,而B组训练的小白鼠虽然也走出了迷宫,但耗费的时间远远超过A组训练的小白鼠。
实际上,罗森塔尔只是随机将这些小白鼠分为了两组,根本不知道哪组小白鼠的智商更高。他在正式训练小白鼠前对两组实验者说的话,让A组实验者对小白鼠有较高期望,这促使训练发挥了神奇的作用,让两组小白鼠走迷宫成绩出现极大的差距。这是罗森塔尔在小白鼠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小白鼠实验中的发现让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好奇类似的发现能否在人类对人类的期待上复现。于是,他和伊迪丝·雅各布森(Edith Jacobson)在橡树小学(Oak Elementary School)开展了进一步的实验。
橡树小学有6个年级,他们从每个年级中各选了3个班,宣称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但实际上该测验并没有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智力水平。接着,他们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给每个班的教师发了一份班上“最具备发展潜力学生”的名单。随后,罗森塔尔又叮嘱教师,不要把名单外传,只准他们自己知道,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又来到这所学校。他们惊奇地发现,在这18个班中,凡是被列入名单的学生,考试成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变得更外向,自信心和求知欲都更强了。罗森塔尔认为,可能是研究者的“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影响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评价。当教师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些孩子未来不凡,孩子们也会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喜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信,从而在各方面有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了皮格马利翁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而且广泛影响着人们,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这也是皮格马利翁效应首次被正式提出。因此,皮格马利翁效应通常指本次实验中观察到教师对学生形成的期望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向符合该期望的方向发展的现象,这个现象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原因分析
在罗森塔尔等人看来,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产生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支持性的氛围。在看到名单后,教师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抱以期待,他们也会以更加亲切的、友好的、热情的方式对待这些学生,如给予学生信任的眼神。
第二,强化的作用。教师会给予这些被期待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教师们会及时给予赞扬等强化,进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就会更加专心注意这些学生并期望看到更多需要强化的正确反应。
第三,学习上的帮助。教师会热情地指导这些学生,他们会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他们不懂的地方也会给予及时的帮助,提供给学生更多富于思考的机会。
第四,传递者的特征。课堂中成功的无意传递取决于传递者的某些特征,那些被认为有较高地位、更专业并且更亲切自如的传递者更能够成功地对被期待者产生成功的影响。
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由于人的潜能的发挥是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潜能和人格发展的驱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个体的内在需要和外部激励相结合可以增强个体动机强度,达到激励效益。而期望与赞美是满足需要、激励人自我实现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期待激发出了个体的潜能并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进而行为结果得以产生或者改变。当教师对学生怀有积极的期待与鼓励时就会不断地予以表扬,于是学生这种行为的出现概率就会越来越多,进而增强了学生的这一行为,最终促成学生的改变。学习除了强化外,也可以通过观察获得,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对学生积极与真诚的态度也易被学生习得。
积极情绪理论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情绪可以拓延了个人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基于此理论,教师如果时常面带诚挚微笑,保持愉悦心情对待学生,时常向其投以期待的目光,时常为其进步而表扬,那么将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认知和情绪体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等消极情绪,增强学习和生活信心,激发学生开发自身潜能,创造自身价值。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是如何处理、存储和利用来自社会的信息的。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个体对他人期望的感知和解释起着关键作用。当个体能够清楚准确感知到他人的积极期待并作出积极的解释时,个体会感受到他人的肯定并增强自我效能感。
效应产生的关键步骤
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现象中,期待者对期待对象产生美好的憧憬,接着会产生具体的期待结果;然后,期待者会为了期待而行动,如给予鼓励、表扬、帮助、指导等,使被期待者感到期待者对自己的关注,并愿意去接受种种关心和帮助。最后,被期待者为了回应期待者的关怀,他们做出相应的努力,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去实现期待者所期望的结果。
关键步骤如下:
(1)期待者对期待对象抱有一种期望;
(2)期待者按与期望一致的方式行动;
(3)期待对象解释期待者的这一行动;
(4)期待对象用行动对期待者做出反应;
(5)期待者解释期待对象的行动与自己最初的期望一致。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应用
教育领域
教育者对学生的期望可能影响学生的表现,如果教育者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等采用不同的方式给予合理的期待与鼓励,交往过程中保持微笑,肯定其优点,耐心交流,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接纳、受到了尊重,学生可能更有动力、更有信心,以使得学生增强自我价值感,促使学生不断成就更好自我。
组织管理
在管理组织中,领导者对员工的期望也会影响员工的绩效。如果领导者对员工有积极的期望,员工可能会感受到更大的动力,更努力地工作以满足领导的期望。相反,低期望可能导致员工失去动力,表现较差。领导者应该意识到他们的期望对团队氛围和绩效的重要性,并努力创建一个积极、支持和激励的工作环境。
心理治疗与医学护理
在心理治疗或医学护理中,治疗师或医生对患者的期望也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如果治疗师或医生对患者有信心,并表达出对其改变的期望,患者可能更有动力参与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强调了心理治疗或医学护理中建立积极信任关系的重要性,以促进患者的自我实现。
局限性
关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在学校教育、组织管理、医疗护理、日常人际交往方面有广泛应用,但其局限性也需要得到深入研究和理解,以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因果关系不清
早期的研究可能存在设计不当、样本选择等问题,也可能未能控制其他潜在影响因素,这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且很难确定是期望导致了行为的变化,还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解释时,需要审慎考虑研究方法的质量和可行性。
其次,观察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并不总是能够清晰地表明期望导致了结果。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例如被期望者可能对期望产生反抗心理,或者其他变量可能同时影响了结果。
社会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人们对期望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更全面的研究来了解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表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变异,对文化因素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在不同文化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个体间的差异
不同个体对期望的反应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人可能更容易受到期望的影响,而有些人则可能相对抗拒外部期望。
伦理问题
在教育和工作场景中,教育者或领导者可能试图通过传递积极的期望来激发个体的潜力。然而,这涉及到是否应该操纵他人的信念和期望,以及操纵的程度是否合适的伦理问题,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对个体的误导或操纵。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8:22
目录
概述
来源与验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