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培根Roger Bacon(约1214年—1293年),另
翻译为罗吉尔·培根,
英国具有
唯物主义倾向的
哲学家和
自然科学家,著名的
唯名论者,实验科学的前驱。 具有广博的知识,素有“奇异的博士”之称。
1214年出生于英格兰的贵族家庭,基本和英国
金雀花王朝最无名的国王
亨利三世一个时期,他熟悉古典著作,约于1230年进
牛津大学学习四个高级学科(几何、算术、音乐、天文),并自称经常阅读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参加这方面的听课。毕业后留校教数学、物理学和外语课。1241年在巴黎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在文学院讲课,1247年当了
方济各会的修士后回
牛津。用全部财力置办了一个完整的炼金术实验室, 开始致力于新的学科的发展,包括语言学、光学、炼金术、还进一步研究天文和数学,他怀疑推理演绎法,坚持实验经验的可靠性,对光的性质的研究和虹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绘制了眼镜的制作、阐述了反射、折射、球面光差的原理和机械推动船只和车辆的原理。他利用镜子和透镜在炼金术、天文学与光学中进行实验,是第一位讲述如何制造弹药的欧洲人。他对
经院哲学进行批判,认为只有实验科学才能“造福人类”,曾企图寻找能使一切金属变为黄金的“哲人之石”,因思想异端,1257年被赶出大学讲坛。接着在巴黎寺院里被幽禁十年,他将自己对于
炼金术的发现写在一本书里献给教皇克莱蒙四世,作为释放条件,经过
格列高利十世等三位教皇都平安无事,直到1277年5月教皇
约翰二十一世在做实验时死去,再度被以猛烈攻击神学家和信仰占星术和
炼金术等异端罪名入狱14年之久,1292年被释放,两年以后在牛津去世。
他的思想不仅未被人们广泛接受,甚至不为人们理解。因此,他的许多著作很快就被遗忘了。也有传言说他之所以没有被终身监禁是因为他把炼金术的秘密告诉了当时的
方济各会领袖雷蒙·伽弗瑞,有谣言说他的逝世只是一个假象, 因为他早已获得永生不朽的方法,他死后,据说他所有的书都突然莫名其妙被钉在书架上再没有人能移动它们,直到腐烂 这更使方济各会的教士们深信培根的确与魔鬼签定了盟约。
培根写了百科全书式的《大著作》、《小著作》和《第三部著作》、《哲学研究纲要》等。仅有《大著作》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其它都只剩一些片断。 培根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倾向于唯物论。他把自然界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强调知识最根本的来源是经验。他说,认识有三种方法:权威、判断和实验。权威必须通过理智来判断,而判断又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证实是真理,所以,人类认识的道路“是从感官知识到理性”,“没有经验就不能充分认识任何事物”。他严厉地斥责对权威的盲目崇拜,以及经院哲学家的因循守旧、不学无术和空洞烦琐的论证,认为这是认识真理的四大障碍。在宗教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中世纪,这些思想体现出他的勇敢战斗精神。 但是,他的这些观点并不彻底。他曾宣称科学研究得愈充分,就愈能论证神学,认为“神圣的启示”和“内在的启发”也属经验之列,并且是认识的更好的途径。这是历史条件和他个人的宗教生活在他身上打下的思想烙印。
对于“共相”问题的争论,他主张个别事物是客观的,自身存在着的,并不是从共相(一般)中引出来的。他说,自然界只产生个别的马,而不是产生一般的马;宇宙是由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构成,而不是由一般构成的。他还认为,一般也是客观地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它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可见,培根既反对唯心主义的唯实论(主张一般是先于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又不同于唯名论(主张个别先于一般而独立存在,但把一般看成是主观的),而是试图越出经院哲学争论的范围,摸索新的解决途径。
培根十分重视实验科学,断言只有实验科学才能解决自然之谜。他对数学、光学、天文、地理及语言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知识,并亲自进行了许多观察和实验,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论述和大胆的猜测(如对各种球面镜的焦距、性质的论述和飞行机器、机动航海船、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的设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宗教神学的统治是一个有力的打击。但是这些想往和宗教的占星术、炼金术混淆在一起,实验的方法也往往与神秘主义的因素相交杂。
培根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和科学实验,不仅对十三——十四世纪唯名论的兴盛有巨大影响,并且对近代欧洲的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也有重大影响。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培根还没有摆脱神学世界观的束缚。他是一个僧侣,他的革新思想往往同神权思想交织在一起,他的实验方法也和炼金术、占星术交织在一起。他勇敢地揭露了教会的腐化堕落,但又把希望寄托在“公正的教皇和公正的君主”身上。他的思想反映了从封建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工商业者的变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