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摩国(梵文:Rāmagrāma、Ràmagràma,巴利文:Rāmagāma)的音译,又作蓝莫国(《
佛国记》)、罗摩伽国、莫兰城等,佛典所记的克劳地亚(Kraud-ya)国是此同一地点,印度次大陆佛陀时代(公元前6-前4世纪)的一个聚落或城邦小国,因“八王分舍利”而载于佛教史中,国民为拘利族(巴利语:Koliyā,Koliya),与释迦族相同,也是全族信奉佛教的六个部族之一。
根据
法显《佛国记》所述,从蓝毗尼园东行5由旬(约40千米)到达蓝莫国,因此
考订该国在今
尼泊尔国纳拉亚尼专区帕萨县伯拉西(Parasi)镇,地理坐标:北纬27.5315893,东经83.6349671。
纳拉扬河,为蓝毗尼专区与纳拉亚尼专区间的
界河,河名得自于纳拉扬(Narayan)神,是印度教保护神毗湿奴的最近一个化身,尼泊尔人多信奉该神,建有很多纳拉扬寺庙。佛典所记录的罗希尼(Rohini)河,即是现今的纳拉扬河。佛陀在世时,拘利族与释迦族人曾经因共同使用河水灌溉土地而长期存在纠纷,佛陀在得道后第二次返回家乡参加父亲的葬礼时,曾经出面调解过这一纠纷,其经过见《
本生经》等佛教典籍。
公元5世纪,法显在《佛国记》记载,蓝莫国:“国王得佛一分舍利,还归起塔,即名蓝莫塔。塔边有池,池中有龙,常守护此塔,昼夜供养。阿育王出世,欲破八塔作八万四千塔,破七塔已,次欲破此塔,龙便现身,持阿育王入其宫中。观诸供养具已,语王言:‘汝供若能胜是,便可坏之持去,吾不与汝争。’阿育王知其供养具非世之有,于是便还。”但此时,该国和塔都已荒芜。
公元7世纪,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卷六记载:“蓝摩国空荒岁久,
疆埸无纪,城邑丘墟,居人稀旷。故城东南有砖窣堵波,高减百尺。昔者如来入寂灭已,此国先王分得舍利,持归本国,式遵崇建,灵异间起,神光时烛。”其后记述阿育王破塔未成的故事,与法显所记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