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明清冶铁遗址
广东省罗定市境内遗址
明清罗定冶铁遗址主要集中在今罗定市船步镇山区及其边界(信宜市思贺镇内),1982年发现了铁炉旧炉督、鸡公炉、勒渣炉、凿石炉与水源炉等6处冶铁炉遗迹,以及分界镇金田炉下村铁炉遗址和铁场遗址。
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南江流域的冶铁规模庞大,且生铁产品质量很高。生铁产品由南江下西江再到佛山,最后由佛山制成成品行销海内外。《民国罗定志》卷3《物产》载:“铁,诸冶惟罗定大塘基沪铁最良,悉是锴铁,光润而柔,可拔之为线,铸镬亦坚好,价贵于诸炉一等。诸炉之铁冶既成,皆输佛山埠。《广东新语》按:粤镬有二曰佛山,曰连滩,镬薄而俭,柴人尤多用,然非出于连滩,实由罗定输出。”
1978年,广东省博物馆对罗定大塘基进行了调查,发现并测量了分界公社金田大队炉下村铁炉遗址,发表了《广东罗定古冶铁炉遗址调查简报》。1982年11月,广东省博物馆、中山大学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组成的调查小组,第二次赴罗定调查,除考察分界公社炉下村铁炉遗址外,并对船步公社铁炉遗址进行采访调查,在调查中获悉有铁炉(村)、旧炉督、鸡公炉、勒揸炉、凿石炉与水源炉等六座铁炉(后两座在信宜境内),还收集了分布在罗定各村镇明清时期佛山铸铁钟的存放点资料。
罗定著名的炼铁遗址有分界炉下村铁炉遗址、船步镇铁炉村冶铁遗址、旧炉督冶铁遗址、鸡公炉冶铁遗址和簕渣冶铁遗址。铸铁遗址有罗平镇营下村铸铁遗址,主要铸造犁头、铁镬、铁钟等,当地小学尚存营下铸造的古铁钟。
清康熙《罗定州志》记载:“铁炉一座每年纳饷银一十八两七钱五分。铁炉议增科场经费银五两。铁炉议增药弹银二十一两。康熙二十一年奉文加增银一两七千钱五分。”即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每座铁炉需征税四十六两五钱。比罗定州所收的酒税三十两、各处墟场的山漆税二十一两还要多。冶铁业是罗定州当时重要的赋税来源。
查阅地方志和《两广盐法志》等史书统计可知,罗定直隶州有明确记载的铁矿产地有2处,分别是罗定州的大塘基和东安县的大台山;冶炉共有20处,其中有罗定的甘河、石门,东安的南浦、芦荻,西宁的平民垌、中火等。
清初屈大均先生撰写的《广东新语》一书记载了许多有关广东物产民俗,其写到“铁莫良于广铁”,又有“诸冶惟罗定大塘基炉铁最良,悉是锴铁,光润而柔,可拔之线,铸镬亦坚好,价贵于诸炉一等”的记载。民国《罗定县志》记载:“按粤镬有二,曰佛山、曰连滩,镬薄而俭柴,人尤多用。然而非出于连滩,实由罗定输出”。
罗定,明清时期为直隶州,下辖东安、西宁两县。罗定水系发达,南江水网遍布全境,自春秋时期开始,水路交通就成为主要的对外交流方式。境内的南江由南向北注入西江,是中原南通高州、雷州、徐闻一带的重要通道,被专家学者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对接通道。据《民国罗定县志》记载,罗定有重要古渡34处,古桥69处。水路从今郁南县南江口溯罗定市至船步、太平、罗镜、泗纶、加益等镇。在南江沿岸中,保留有工业遗址、古城址、古墟、古渡、古埗头、古码头等文化遗存。
清阮元《广东通志·舆地略·物产》记载:“阳春、阳江及新兴产铁诸山割入东安,商贩从罗定江运集佛山,以罗定为良。”罗定邻近有阳春等重要的铁矿石源产地,陆路有西山大道、官大路等对接,水路有罗镜河、船步河对接南江。据分界镇三和大队退休船工讲述,以前在分界三和常停泊三、四十条船,船只装载生铁、铁锅等土产土货,经罗镜河、南江直通西江,运输到佛山、广州等地进行再加工,再输向世界,发达的水路交通为罗定的商贸发展奠定了基础。
罗定还有丰富的资源供应。一是林木资源。冶铁需要大量燃料,根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可知:“凡铁一炉载土二千余斤,或用硬木柴,或用煤炭,或用木炭,南北各选利便。”因北方煤炭资源丰富,而南方林木资源充足,所以大体上是南方用木炭,北方用煤炭。罗定地处亚热带,森林密布,分界镇的炉下村大炉遗址位于婆髻山之间,林业资源丰富,保证了炼铁烧制的木炭供应。二是水资源。因淘洗砂铁和冶铁,需要大量水资源,所以冶铁场还必须具备靠近水源的条件。罗定分界镇的炉下村冶铁遗址邻近甘河,甘河是罗镜河的支流,一年四季水量充足,可为炉场提供淘洗矿石和工人生活用水。其他炉场遗址也是建在溪流附近。三是铁矿资源。根据中山大学教授黄启辰绘制的《明代中国铁矿产地示意图》统计,总计明代全国有铁矿产地的县246个,其中广东有29个,占全国铁矿产地的11.8%,居全国第二位。罗定是其中铁矿产地29个县之一。到了清代,因矿产资源过度开发,铁矿资源逐渐枯竭,后由罗定邻近的信宜、阳春输入铁矿石。
罗定直隶州冶铁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分界、罗平各地均有铸铁的生产,尤以罗平营下,其全村皆以铸铁为业,建国后仍如此。由于冶铁业的兴旺,带动了周边的发展,人口聚集,形成村庄集市。在罗定就有许多与冶铁有关的地名,包括炉下村、铁炉村、簕渣村、铁场、鸡公炉、旧炉督等。
主要景点
船步山区以明清冶铁遗址最著名,其中铁炉村、簕渣村、鸡公炉村、旧炉督村四个小山村曾有新旧炼铁炉6座,是明清广东最著名六座冶铁炉中的四座(另有两座在今信宜思贺境内),现遗存有矿渣、结炉砖、铁渣和运梗路等,更重要的是每座铁炉都有供炼铁人祭祀的神社(马娘娘和罗娘娘),乡间还流传炼铁的种种神奇传说。
旧炉督村东边冶铁遗址是六座铁炉中建造最早的一座,故名旧炉,仍有冶旧炉遗址、炉地、炉厅的地方,还有用于提供坚炭炼铁的坚炭窑以及一棵由当时冶铁炉主人亲手从东莞移植的香樟古树。
鸡公炉冶铁遗址在村鸡公炉村内溪边一个叫炉地的耕地傍。
铁炉村的冶铁遗址位于铁炉村附近的丘陵脚底,遗存面积约200m2,有大量铁渣、矿石和炭屑,命名为铁炉。五座炉炼出的生铁汇集到铁炉进行炒炼,铁炉村东侧有炒炉遗址。该遗址既是生铁冶炼遗址又是生铁炒钢冶金遗址。生铁冶炼炉渣是铁硅铝系高硅低铁渣。遗址遗存的大块金属样品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磷偏析严重,为生铁炒钢产品;其相对应的炒钢炉渣为铁硅铝系高铁渣。此类高铁渣基体局部留存有大量浮氏体等。该遗址为迄今中国发现的第一处明确遗存有古代炒钢冶金产品的遗址。该遗址遗存的竖炉及生铁冶炼炉渣、炒铁炉、炒钢产品及其冶金炉渣等一整套较为齐全证据链的生铁冶炼及生铁炒钢冶金遗物,国内仅见一处,将为确立古代生铁炒钢渣的鉴别标准等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
簕渣冶铁遗址就在簕渣村的村口黄屋山脚,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在山边水溪还有厂场炉场遗址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 ;簕渣村 与铁炉村、旧炉督呈一字排列。
前面提及六炉所在地均以炉为地名,形成了六个村庄;六座炉属同一炉主。炉主麦文元,东莞人,其四世祖曾向水源炉欧姓人学铸铁。《两广盐法志、铁志》有关于勒渣、水源两炉的记载。
另外,在分界镇金田村也有冶铁炉遗址,是罗定市(县)的文物保护单位,发现于1978年,1985年的《文物》杂志也曾有报道。分界炉下村铁炉遗址仅存的铁炉由于风化及后期人类活动的毁坏,炉顶部已不复存在,残存的炉体高271厘米,呈椭圆形,东西相距343厘米,南北相距149厘米,四面炉墙从口沿向下逐渐收缩,上大下小,至炉底近乎垂直,炉底部已接近圆形。炉底东西相距96厘米,南北相距86厘米。在底部铺一层青灰色砖,砖长30厘米、宽14厘米,砖下垫上一层很厚的盐坭与耐火砂的混合物。铁水口长76厘米、宽55厘米,高度因毁坏不可知。炉口内宽外窄,鼓风口在南面炉墙,进风管道已坍塌,两侧还各保留3个叠起的青灰砖,相距22厘米,应是进风管道的宽度。风从鼓风管道进入炉膛,还经过一个炉膛与风道之间的风嘴。风嘴形成“V”形,是用整块耐火石凿成,长宽50厘米。风嘴口沿稍有一点向上弯曲,形如粪箕口。该冶铁炉遗址被杂草竹从根部侵蚀,残存炉膛底部外向部分逐渐破损,东西方向的长轴也在逐年被侵蚀而缩短,炉坪、厂址等基模尚在,残体顶点到炉场坪约有3-4米,根据同时代铁炉可推测原炉高约6-7米。
参考资料
明清罗定铁炉村冶铁遗址.广东文化网.2009-02-23
罗定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纵览(七).云浮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2009-11-13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2 12:3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