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亦农故居位于湘潭县易俗河镇青狮村雷公塘。房屋坐西朝东,“一担柴式”,土砖青瓦。南头是谢氏所居,北头就是罗亦农家。共计有房屋7间,有堂屋(共用)、退堂屋、前后正房、横堂屋、厢房、杂屋等,面积约200平方米。罗亦农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时代。门联是罗亦农亲笔题写:“存得天良,蒙庆受福;放开眼界,创业成家。”
故居介绍
在湘潭市东方红广场正中,有一巨幅湘潭市人文旅游地刻画,其上简略地标示罗亦农故居位于易俗河。
1902年5月18日,中共早期的领导人——罗亦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
截止目前为止,故居尚未挂牌成立“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简介
罗亦农(1902.5.18—1928.4.21),原名善扬,字慎斋,后改名罗觉,子振刚,后又改名亦农。
1920年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期间转为中共党员,任中共旅莫斯科支部书记,并介绍
刘少奇入党。
1925年,与
周恩来、赵世炎等三次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并占领上海。
1927年,当选为中共五大中央委员。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当选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尔后,出席中共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任中央组织局主任兼组织部长。
1928年4月21日,因叛徒的出卖,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罗亦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故居特色
故居面小雷公塘而建,塘水面5亩许。相传只要天上打雷,就能满塘蓄水,因而得名。
房屋坐西朝东,“一担柴式”,土砖青瓦。南头是谢氏所居,北头就是罗亦农家。
罗亦农就在此出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时代。
门联是罗亦农亲笔题写:“存得天良,蒙庆受富;放开眼界,创业成家。”
屋外有围墙,围墙正中有大槽门,北面有小槽门。
大槽门北侧有一株大重阳木,俗称油子树。北边有竹林,面积5亩许。东北侧有大楠木2株,树龄都在200年以上。屋后有山,面积达60余亩,过去栽枫、松、苦槠等杂树,现在栽油茶、国外松等树。南侧为两家菜园。
故居最先毁于
抗日战争,后陆续拆除改建,现在仅存遗址。但是北侧的老树、竹子。仍枝繁叶茂,与新载的樟、桑、泡桐、枇杷、柚子等树,构成一幅青翠欲滴的风光画面,引人入胜。
故居百度地址:杨霞咀小雷公塘——金狮白水泥有限公司对面,有一个赋江村卫生室、一幢民居,其旁的两条小路均可以到达。
垫江县第一个网友参观罗亦农故居,望有助于后来网友。
人在故居
执著勇士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罗亦农诞辰110周年。这位出生在豪绅家庭的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奉献出了年仅26岁的年轻生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烈士,
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了湖南省湘潭市党史专家、湘潭市委
党史办原主任、湘潭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龙正才,他为我们讲述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励志故事。
1902年5月18日,罗亦农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镇。渐渐长大的他讨厌被封建礼教束缚思想和自由,希望得到真理,于是他走向反封建的革命之路。
相关故事
罗亦农的父亲罗子厚是管辖罗家几所公堂的地方团总,在易俗河街上与人合股开店,又独家开了个“石昌
发”碓坊,做米生意,是个闻名遐迩的富绅。
为荣宗耀祖,光大家业,罗子厚为大儿子取名为懋斋,次子取名为慎斋。罗亦农为次子,他到上海时,曾
取名为觉。留学归国后,改名为亦农,为的是不忘记苦难深重的中国农民。
小时候的罗亦农在乡间私塾念书。教书先生是位落第秀才,颇有“孔乙己”遗风,念起掌故来,拖着长音
,摇头晃脑,罗亦农一听就烦。一个炎炎夏日,罗亦农趁先生闭目吟诗之机,溜了出去,冷水澡,掏鸟窝,玩
了个痛快才进课堂。老先生一见,气得八字胡须往上翘,眼睛像铜铃般地鼓起来,手执戒尺,罚罗亦农背书。
谁知亦农早有准备,背起书来,流畅如水,一字不差。老先生也无可奈何。
罗亦农从小就向往一种自由生活,对于生活困难的农民更是充满同情。生活于富绅之家的罗亦农,为什么
会成为封建的叛逆,帮穷人说话呢?
“这与他从小受的教育有关。”龙正才说。
“罗亦农人生的第一位教师是他的母亲。他一直与母亲住在乡下。他的母亲郭氏出身贫寒,勤劳、纯朴、
善良,有无私、怜悯之心,待人慷慨,乐于助人,常将一些米粮周济贫苦农民。母亲良好的品德对少年罗亦农
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小时候就讨厌人家喊他“少爷”,在他看来少爷就是好吃懒做的人,他说‘少爷就是
猪’。”
有一年,湘潭一带久旱无雨,罗亦农路过易俗河五房湾大垅,看到大泉井边一群农民顶着烈日,一身泥水一身汗地掏井救禾。他上前打听,问一整天掏井,能挣多少钱?农民们说,他们都是租了佃户的田,天旱无水,掏井救禾,哪个还有钱出?罗亦农说,你佃的是东家的田,救的是东家的禾,就该东家出钱。就算东家不出钱,也得从租谷中扣除,不然,你们不是为东家白出力呀!农民一听,觉得有道理,纷纷找东家理论去了。
那个东家向罗子厚告状,罗子厚指着罗亦农的鼻子大骂一通。
在父亲罗子厚眼里,小亦农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最令罗子厚恼火的还是邻居谢家借钱一事。
当初一元纸币值1块银圆时,谢家向罗子厚借了200元纸币。后来,纸币贬值,两元纸币才值1块银圆。
罗子厚非叫谢家还200块银圆不可,两家争执不下。罗亦农当场为谢家说话,指责父亲贪财,罗子厚恼羞成怒
,父子俩差点翻脸。事后,罗亦农在家门口贴了一副自写的对联“存得天良,蒙庆受福,放开眼界,创业成家
”,规劝父亲善良处世,安分持家。罗子厚常对人说,罗家出了个逆子。
罗亦农11岁时,到湘潭下摄司向家塘郭月钦先生办的学馆读书。郭月钦知识渊博,思想开明,有正义感,
在湘潭一带很有名望。他主张社会改革,主张学生读书救国。他不仅讲掌故,还讲解《西学通考》,宣传西方
科学文化;大讲
维新运动和
辛亥革命及中国社会时弊。先生的博学多才及胆识磁铁般地吸住了罗亦农的心。在
郭先生的谆谆教导下,罗亦农幼小的心中激荡起爱国之情,并立志为振兴中华、拯救民族而奋斗。
“当时湘潭的社会状况也对罗亦农有着一定的影响。外国人在湘潭设了许多教堂,办了教会学校。”龙正
才说。
1916年,14岁的罗亦农被送进美国长老会办的益智学校读书。“这时的他,有感于国家、民族的危机和人世间的不平,萌发了想大事、为国家读书治国的强烈爱国思想。学校禁止学生参加爱国游行、示威活动,罗亦农对教会学校很不满意,不愿听那些神学课,也不愿做‘礼拜’,厌恶教会对学生活动的限制。在教会学校读了两
年后,他愤然退学。”
由于军阀混战,湖南军阀
张敬尧下令不准招收学生,罗亦农在湖南多次求学无门,决心走出湖南,到外地
闯荡。父亲见儿子求学心切,规劝、打骂均无济于事。为了拴住罗亦农的心,1919年,父亲强迫罗亦农与一个
姑娘成了亲。
“五四”运动爆发后,在爱国主义思想的驱使下,结婚不到4个月的罗亦农在一个黎明前的黑夜里,拿着
雨伞,悄悄地离开封建家庭,告别了生他育他的故土,奔向心中的自由之地。
背井离乡
在
武汉武昌,有一个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里面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
会历史陈列”中,展出了一根用普通茶树枝制成的拐杖,长度为110厘米,这根能透出历史沧桑的茶树枝,承
载着罗亦农对母亲太多的爱和牵挂。
离家出走的罗亦农到了
上海。他先在一所中学读书。后来由于父亲不肯寄钱接济,他被迫停学自寻生路。
1920年春,经
陈独秀介绍,他到商务印书馆当校对。在那里,他阅读了《新青年》、《劳动界》等进步刊物。
在陈独秀的帮助和指引下,他懂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于1920年8月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他和
任弼时、
刘少奇、
肖劲光等人一同成为第一批赴莫斯科东方劳
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学生。
自己赴苏的梦想即将成真,罗亦农又惊又喜,然而又要远离母亲,他感到深深的不舍。临出国前,罗亦农回到家乡看望母亲。他默默走到家乡的后山,在林间精挑细选,砍下了一根结实的茶树枝,仔细修理成拐杖,恭恭
敬敬地递到母亲的手上。母亲一愣,立刻明白儿子又要远行。罗亦农默默在心里对母亲说:“儿子很快会回来。儿子这是去追寻真理,这真理将带给千千万万母子以幸福。”罗亦农的母亲去世前还一直紧紧攥着这根拐杖。
他还要求妻子谢冬改名为谢觉强,意思是觉悟、坚强。临别时,他还送给妻弟谢魁一张照片和一本商务印书馆新出的魏帖,亲笔在上面题写:“铲除恶势力。罗觉”。
当罗亦农要到苏俄留学的消息在亲友中悄悄传开时,有人摇头,也有人表示赞许。罗氏宗祠的族长召集了几个头面人物商量,决定对罗亦农出国事不给分文赞助。这个结果对当时只有19岁的罗亦农来说是冷酷的,但这动摇不了他到外面寻找出路的坚定信念。他认为,个人的出路和社会的出路是紧紧相连的,社会无出路,个人出路就无从谈起。正当罗亦农为筹集资金犯愁时,一位当了一辈子长工的远房叔叔罗海凡却给予了罗亦农亲人般的帮助。他把自己做长工积蓄下来的四担谷子折成钱,硬要送给亦农。罗海凡看着一脸稚气未脱的青年人说:“我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不晓得还能不能等到你回来,看一看你说的那个穷人当家的世界,这点钱作为我的一点心意吧!”
就这样,罗亦农带着寻求真理的一腔热血与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20多人一起,踏上了赴苏联学习的征程。
这一走,罗亦农再也没能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