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梗死灶中心区周围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
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状态。即为缺血半暗带。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梗死灶的周围一般会形成一个“缺血半暗带”。脑缺血半暗带最早由我国神经内科专家
郎鸿志教授提出。“半暗带”内存在着大量处于休眠状态或半休眠状态的脑细胞,这些细胞仅能维持自身形态的完整,由于缺少能量的供应,无法行使原有的正常功能。因此,如何挽救这些细胞即半暗带,已经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关键和热点。
有关文献显示,脑细胞死后不能修复,
脑梗塞或出血后只在局部形成纤维胶质疤痕。因此,有效降低脑血管病发病率,在于确定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它们的影响。其中,老年是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已经发现的危险因素还有:
高血压——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和基本病因;中风的危险度与血压高度呈线性关系,有高血压史者脑卒中危险增高13——24倍。控制舒张压(和收缩压)可显著降低中风的发病率。
心脏病——脑卒中第三位公认危险因素是心脏病,特别是伴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者,为中风、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和血糖升高——糖尿病和血糖升高为
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1项随访22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校正年龄的相对危险度在血糖正常高值、无症状高血糖、已知糖尿病3组分别为1.32、1.86和2.72。此外,高脂血症、急性脑血管病史、大量饮酒、长期应用避孕药,腹部肥胖、缺乏体育活动、长期紧张、情绪突变、气温骤冷、钠盐摄入过多、钾盐摄入过少、中风家族史等均为中风的可能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