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赫·麦克斯·缪勒
英国语言学家、西方宗教学创始人
弗雷德里赫·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uller,1823年12月6日—1900年10月28日) 旅居英国的德国宗教学家、语言学家、神话学家、梵文与印度学专家,西方比较宗教学的创始人。
人物生平
他1823年生于德国德绍(Dessau),成年后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古典文学、哲学和比较语言学。1843年,麦克斯·缪勒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到柏林大学,在谢林的手下工作。这期间,他对印度宗教和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45年他又去法国学习。1846年,他从巴黎来到英国伦敦后,承担了刚去世的著名梵文学者弗雷德里克·罗森的未竟事业,组织翻译梵文本印度宗教经典《梨俱吠陀》。《梨俱吠陀》后由萨雅拉注解,分为四大卷在英国陆续出版。此书不仅为西方人了解古代印度宗教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而且也使麦克斯·缪勒从此走进了东西方语言、神话和宗教比较研究领域。1848年,麦克斯·缪勒定居英国牛津,1850年在牛津大学担任语言学教授。1858年担任法国科学院通信院士。1869年成为正式院士。
人物作品
麦克斯·缪勒将比较语言的方法运用到宗教研究中,创立了比较宗教学。他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吠陀与波斯古经》(1853)、《比较神话学》(1856 )、《中国的宗教》(1900)等等。另外,麦克斯·缪勒从1876年起开始主持编译《东方圣书集》;完成了五十一卷。该书比较系统地收集和翻译了东方古代宗教经典,极具学术价值。在麦克斯·缪勒的众多著作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无疑是《宗教学导论》。麦克斯·缪勒于1870年2月至3月在伦敦英国科学研究所作了四次关于宗教学的讲座。这四次讲座的讲演词发表在同年的《弗雷瑟杂志》2月3月4月和5月号上,但有删节。1873年,麦克斯·缪勒将其结集出版,补上了删节的内容,并增加了《注解和例证》,冠名为《宗教学导论》。《宗教学导论》第一次提出了“宗教学”这一概念,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西方宗教学的奠基性著作。
主要思想
缪勒首次提出了“宗教学”的概念,使宗教学有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缪勒也因此而被学界奉为“宗教学之父”。缪勒首先为宗教学制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原则,他借用歌德的佯谬“只知其一,一无所知”来说明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切较高级的知识都由比较得来,都有赖于比较;如果只知道一种宗教,那就等于什么都不知道;宗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对世界上各种宗教的历史形态进行分类和平等的比较研究。他由此探索宗教的起源与谱系、秩序与规律。缪勒曾经将具有经典和传统的世界八大宗教系统纳入一个三元结构的谱系之中:第一种形式为印欧雅利安谱系宗教,包括拥有吠陀的婆罗门教、拥有大藏经的佛教、拥有《阿维斯塔》的祆教;第二种形式为闪族谱系的宗教,包括拥有《摩西五经》的犹太教、拥有《旧约》和《新约》的基督教、拥有《古兰经》的伊斯兰教;第三种形式则为所谓的图兰语族宗教,包括北方系统的中国宗教以及南方系统的泰米尔宗教。孔汉思、秦家懿的宗教与文明的三大河系说便是由缪勒的上述谱系学脱胎而来的。
缪勒的重要学术起点是比较语文学,他希望以此为基础去建构比较神话学和比较宗教学。缪勒将人类语言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语词形成期、语词辩证期、神话时期。针对其中的第三时期(即神话时期),缪勒提出了神话起源学说:神话(即自然力量的人格化)乃是“语言疾病”的产物,也就是说,神话是由于语言的误用而导致从空洞的“神名”(nomina)转变为实在的“神祇”(numina)的过程。缪勒的神话起源假说遭到了苏格兰人类学家A.朗(Andrew Lang,1844~1912)的批评,后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
缪勒的宗教观体现了康德思想的影响(区分现象与物自体)。他认为宗教起源于人们对于影响人类道德品性的无限者的感知。他为比较宗教学引入的核心概念是“无限者”(the Infinite)、“无名者”(the Nameless)或“未识者”(the Unknown)。缪勒认为,在宗教的本体层面上,无限者是无名的、未识的,但是在宗教的现象层面上,无限者可以被有限的人感知,并因此生发出许多名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将缪勒视为宗教多元论的先驱。
参考资料
缪勒,F.M..《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7 19:3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