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说
印度佛教基本理论
缘起说,“缘起”,梵文Pratityasamutpada的意译,亦译“缘生”,印度佛教基本理论。
释迦牟尼针对当时流行的转变说、积集说、断灭论等理论而提出,用以解释宇宙、社会、人生乃至种种精神、物质现象产生、变化和消亡的原因,成为佛教世界观与宗教实践的理论基础,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哲学派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基本要点谓:世界万事万物均由因缘而生,亦由因缘而灭。因(梵文Hetu),指产生事物的直接原因。缘(梵文Pratyaya),指产生事物的间接原因。缘起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中,并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其典型的表述形式为:“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中阿含经》卷四七)初期佛教认为,缘起法是一种客观理法,无论诸佛是否出世,“缘起法”都自存常在。相反,正因为觉悟了“缘起法”,才得以成佛。故后世有见缘起即见佛法身的说法,并把前述缘起偈改造为“法身舍利偈”:“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小乘各部派基本承袭了初期佛教的缘起观。如一切有部强调“业感缘起”,用业报轮回、十二因缘来解释社会、人生的种种现象。大乘中观派提出“缘起性空说”(即“八不缘起”),主张“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中论·观四谛品》)。认为一切事物从因缘生灭,本无自性,即为“空”。瑜伽行派主张“阿赖耶缘起”,认为阿赖耶识之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习种子,三世因果因此而辗转相续,由此说明唯识无境的理论。《胜鬘经》主张“如来藏缘起”,认为如来藏因染净之不同而产生种种事物、其染分产生六道轮回;其净分产生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圣”。《华严经》主张“法界缘起”,用真如法界圆融万物,一法生一切法,一切法生一法,圆融无碍。缘起论形式与内容的变化反映了佛教在各不同时代的不同理论倾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15 08:00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