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花篮》是由
钟庭润作词,
郭复善作曲,王曼云演唱的歌曲,首唱于1960年,原版并未正式发行,
俞淑琴翻唱的版本收录于1989年1月1日发行的专辑《中国民歌欣赏》中。
20世纪50年代,钟庭润对当时勤劳的劳动者很有感触,希望通过歌词赞扬劳动者、感谢
毛主席,从而写下了《编花篮》,最初的歌词写的是“摘棉花”时女子喜悦的心情,并把棉花比做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有块棉花田,朵朵开得像牡丹。采,采,采新棉,三朵两朵采一篮,俺把那花篮送北京,毛主席见了夸奖俺”。
1958年底,郭复善在一份报纸上偶然发现了钟庭润写的《编花篮》,看后难以压抑创作的冲动,仅用两小时便谱出了曲,在谱曲时,他吸取了
洛阳曲剧的一些元素,后来又简单修改了一遍,第二天就连同歌词寄给了音乐刊物《歌曲》。1959年3月,《歌曲》刊发了《编花篮》,词作者署名钟庭润,曲作者用了郭复善的笔名“晓轩”。1960年的一天清晨,该曲通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由王曼云首唱。
《编花篮》是一首人们在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感情的小调。该歌曲是G宫调式,2/4拍,二部曲式,a段两段歌词唱完后,经过一段
过门接唱b段。然后从头再完整地反复一遍,最后接尾声结束。虽然该曲短小精悍,却蕴含了一定的审美空间和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底蕴。
首先从歌词反映的内容来看,短短4句话就直接或间接地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叙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重复出现了9次动词,显示了强烈的动感和声响。尤其是开头“编 编 编花篮 编个花篮上南山”,“摘 摘 摘牡丹 三朵两朵摘一篮”两句,1句话内1个动词重复出现4次,使听众一下子仿佛置身于欢快、热烈的劳动、生活氛围之中,体现了不可遏制的动力美,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气象。这种歌词语言的动态美也使得音乐形象更加鲜明,节奏轻快活泼,旋律流畅递进。
再次,整首歌曲的基调朴实敦厚、质朴无华。歌词平铺直叙、语言豪爽、音节响亮、曲调粗犷广阔、声腔浑厚有力,“大腔大调”的运用刚健、泼辣,直接取之于河南的
豫剧。词、曲、腔、调、韵都体现着鲜明的河南地域风格。这一切形式的巧妙结合,验证了河南质朴的人、地、风情,这厚重的底蕴是悠久的文化积淀所给予的,达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