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亭,今在县南郭东外,为宋儒张子子厚(
张载)寓所。张子与武功簿张山甫厚,故武功弟子因从子厚游,亭此讲学焉。
历史变迁
绿野亭始建于北宋
熙宁元年(1068年),故址汉义勇武安王庙(今
武功关帝庙)后稍北原崖下,有古洞。
居民恶其害己也,乃投其石于井中。宋侯欲去狭隘,且厌与细民争校,故移之于此。 此故葆真庵,宋侯易民田恢阔尔。何若仍置诸崖下,为实录近理也。
明
成化(1465-1487)末年,犹传有石刻亭记。
明
弘治八年(1495)巡按御史李翰谋于提学副使杨一清,嘱知县朱学通扩亭建之。
明
弘治九年(1496)六月动工修建,工毕于次年十二月。逾年乃成,名绿野书院。
此后,绿野亭一直不复存在。
绿野亭记
关中有大儒,曰横渠张先生。当宋之盛,以道学鸣于时,君子以其德尊,与孟子比。夫自尧、舜至于孔子,率五百岁而道一传。孔子没,而道无所属,此孟子之自叙,而其自任之意,亦可见也。至昌黎韩氏,以轲之死,不得其传,则直归之孟子,然至其时已千岁矣,所谓以其数则过矣者。而秦、汉以下,儒者亦多,而曰不得其传,则孟子岂易比哉?自唐至于宋,又五百岁,始得濂溪周子、河南
程子,先生实并时而出。而君子独以先生比之孟子,虽程子亦推称之,则其人品之高,岂非振古豪杰之士哉?故当是时,学者争师宗之。人至于今,过其地,仰其人,肃然起敬,不能自已。
武功为西安属县,城南有绿野亭,先生之遗迹也。盖先生少时学尚未醇,及至洛中见
程子论易,自以为弗及。乃遂西还,以与学者讲究。后既出仕于朝,他日治狱外郡而还,即移疾屏居南山下,以事著书。盖史之所记,大略如此。绿野之迹,岂其西还与屏居之时乎?
陕西提学按察司副使杨君应宁,由近臣出领学政,公勤善教,士子经指授者辄取科第。君曰:此非所以教学者也。尝行县,顾瞻山水明丽可爱,所谓绿野亭者,岁久既毁,而遗址犹存,先贤风旨,宛然如见。始谋即其地构屋以祠先生;别为屋,俾士子讲习其中,庶几仰止景行之意。诸生闻之,相与感激,言于巡按御史李君叔渊。叔渊雅重风教,乃下其事于君,君以县令宋学通尝复古废祠,亦知急先务者,复以事委之学通。方经度财用,而邦人士咸乐相助,数月而功毕,名之曰绿野书院。择士子充于其中,而以县学训导赵文杰为之师,俾日讲性理之学。凡县学诸生,则三日一至听讲,其规约大率与
白鹿、
睢阳类。未几,若西安、
凤翔诸生,闻风就学者踵至。君时坐堂上,躬督劝之,沨沨乎道学之流行也。君既喜其志之成,间以书请记。
夫养士于学校,取士于科第,此固朝廷今日之法。然学校之所讲习者,皆经传之精微,欲用其人,特以科第取之耳。为士者昧其意,以圣贤之言,止用以资为利禄之计,而不知道与法之不相背也。今幸贤宪臣有见于此,革其故习,特为此举,以作兴之,学政之大,无逾于此,其用心可谓至矣。使今之领学政者,皆如君之用心,风教其丕变也乎?虽然圣贤之言,学者于此无弗当讲者,而横渠先生,尤吾今日皋比之师也。其书则《正蒙》《西铭》俱在。因其言,求其心,反之于躬,见之于事,而又谨其节文,循其以礼为教之规,拔于流俗,为世醇儒,此固贤宪臣所望于士子者也。于是取科第,出为世用,以行其所学。贤宪臣之意亦岂为士子禁哉?书院建于弘治九年六月,工毕于是年十二月,明年十月癸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