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岩”以其色似绿豆而得名。 中生代三叠世中期海相沉积中,产出的一层翠绿色水云母粘土岩。赋存于雷口坡组底部,质细腻,富有膨胀性,属沉积岩中的粘土岩类。呈豆状结构、泥状结构或粘土结构。主要含粘土矿物、水云母、
蒙脱石等。 绿豆岩是一、二百年前,四川自贡(当时称自流井)的凿井采卤工人在凿井过程中为区别井下各层岩石而取名的。清朝
李榕在《自流井记》一书中记载:“凡凿井须审地中之岩。井锉初下为红岩,次瓦灰岩(即浅灰色砂岩),次黄姜岩(即侏罗系东岳庙灰岩),见油,次草白岩(即三叠系灰白色砂岩),次黄砂岩,见草皮火(即小量天然气);次青砂岩,次白砂岩,见黄水;次煤炭岩(即黑色页岩夹煤层),次麻箍岩(即黑色页岩),次黑烟岩(即暗色页岩夹煤层),次绿豆岩,见黑水。红岩者,红土也;瓦灰、
黄姜、麻箍、绿豆,象形色也。……凡井,诸岩不备见,唯黄姜、绿豆,必有之。”这一记载,对后来油气地下地质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绿豆岩不仅分布在自贡地区,而且遍布全国。其厚度不大,但层位稳定、标志奇特、易于发现。所以在地层地质学上,是一个罕见的区域标准层。例如川南、黔北地区就是雷口坡组与嘉陵江组的划分界限。黔西地区是划分关岭组与永宁镇组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