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
浙江省金华市传统技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婺州举岩茶的制作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唐五代时期它是十大茗品之一,宋代已被列为中国茶苑中的一枝名秀,明清时期成为进献皇家的贡品。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黄一正《事物绀珠》、张谦德《茶经》、詹景风《明辩类函》、方以智《通雅》等均把婺州举岩茶列为当时的名茶之一。
清朝末年,茶叶生产衰落,“举岩茶不知处”,婺州举岩茶失传,湮灭人间。
20世纪70年代,科技人员根据历史记载,对婺州举岩茶的制作工艺进行挖掘,经过精心培植,举岩茶终于获得重生。
工艺特征
婺州举岩茶叶细紧略扁,微带茸毫;色泽银翠交辉,香味持久;冲泡时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入口则鲜醇甘美,清新宜人。
婺州举岩茶味浓,性甘,且营养丰富,含有茶单宁、蛋白质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含量高。这种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唐代的《本草拾遗》、宋代的《茶赋》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此都有记载。
工艺流程
婺州举岩茶大多生长在岩石缝隙或山冈斜坡上,一般在清明至谷雨期间茶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时采摘,炒制1000克干茶需采摘6万片左右的芽叶。婺州举岩制作技艺主要由拣草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焙、精选储存7道工序组成。炒制时以焙为主,炒焙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婺州举岩历史上有“香浮碧乳”、“婺州碧乳”之称,有着厚重的历史传承,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悠久的茶品之一。
传承状况
婺州举岩原材料紧缺,茶园面积不足百亩,其周边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难以扩大种植面积。同时,许多制茶技师年事已高,年轻人大都不愿学习这门传统手工艺。能够制作举岩茶的技师只剩下6人,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急需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胡招余,男,1939年出生,浙江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举岩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获得“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项目保护单位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81年,全国供销系统名茶评比会上,婺州举岩被列为浙江省四大名茶之一。
1984年,婺州举岩获“浙江省名茶”称号。
2007年,在奥运圣火采集之际,婺州举岩被奥林匹亚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0年2月,婺州举岩茶入驻上海世博会,同年5月获得了“中华文化史名茶” 称号。
社会活动
2009年4月11日,金华市举办第二届名茶推介暨“清茗酬知音”万人品茶大会,包括婺州举岩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闻发布会等系列活动。
2021年1月1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卧舟双龙洞 养生金华山】,介绍婺州举岩等,追溯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