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远河,古名绵水,又名绵江,因其源远流长,故名绵远河。明、清时称绵阳河,民国29年(1940)更名绵远河。属长江支流
沱江上游一级支流,为沱江正源。发源于四川省德阳市西北部绵竹市清平乡,与茂县接壤的九顶山,一说轿壁山(九顶山东北)南麓,其源头大盐井沟海拔3060米(一说老鹰窝梁子)。绵远河汇山间溪涧细流,至绵竹汉旺镇出山口,自西北流向东南,经绵竹汉旺、拱星、兴隆、绵远、富新、什地等乡,从红岩寺入德阳市旌阳区,经柏隆、广富、略坪、袁家至黄许镇转而南下,经德阳城东、旌阳、八角,至东河乡入广汉市境,经连山镇,沿双象、松林乡续向南流,于三水镇易家河坝与
石亭江汇合后称北河(古名后江),至金堂县赵镇入沱江。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绵远河发源于九顶山南麓,合山间溪涧细流,至汉旺镇出山口,汇为大河,自西北流向东南,经汉旺、拱星、兴隆、绵远、富新、什地等乡,从红岩寺入德阳。绵远河从九顶山南麓的大盐井沟源头,在绵竹县境河道长63.5公里。绵远河山区集雨面积420平方公里,坝区绵竹县境控制面积24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5.7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20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4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最大径流量6,18亿立方米,最小径流量3.13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208毫米。
绵远河于红岩寺附近进入旌阳境。至黄许转而南下,经县城东,在东河乡南界,入广汉境。纳齐家堰水至连山镇南汇石亭江水,再至金堂入沱江。全长133.6公里。在县境内流长46公里,平均坡降2.3‰。县境内流经柏隆、广富、略坪、袁家、黄许、孟家、城区、旌阳、八角井、东河10个乡。
境内流域面积510.4平方公里,河面宽窄不一,一般200至800米。多年平均流量20.0立方米/秒。过去常通航,河道上游地形陡峻,水系发育,河床比降大,汇流迅速,洪水峰高量大,汛期常陡涨陡落,行洪期(7月至9月)则洪水激增。据汉旺水文站调查,民国23年洪水流量达3500立方米/秒(当时系由于天宝山垮塌造成)。汉旺站实测的最大流量为2320立方米/秒,汉旺至红岩寺一段河床较宽,河槽调洪能力增强。因沿途民埝引水截流,每年12月至4月基本断流。沿岸多为农田,因历史上垦荒种植。围河造田,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仅0.71%,汛期洪水冲刷严重,河水含沙量大,常使河道淤塞,河床局部抬高,沿河一带历史上常遭洪害。建国后,结合兴修水利,广筑河堤,取河床沙石供建筑材料,河床深度与河面宽度已逐年稳定,汛期洪害大大减少。
绵远河经绵竹、德阳市中区,再南流入广汉连山镇境内,至双泉有土溪河汇入,又沿双泉、松林与连山镇之间续向南流,于三水镇易家河坝与石亭江汇合称北河,出境。县内河段长11.9公里,河面平均宽268米。河床比降,连山桥以上1.62‰,以下1.38‰。县内集雨面积80平方公里,属降水补给河流。年平均流量15.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立方米/秒。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3700立方米/秒。1981年7月为259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5.12亿立方米。
绵远河尾端,在金堂县境始称北河,古名后江,至赵镇与中河(清白江)、毗河相汇成沱江。金堂县境内流程为13公里。水面面积185万平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15.6立方米/秒。平水期河床平均宽169.4米,最宽处287.5米,最窄处仅50米。弯曲系数1.15,比降1.9‰,洪泛频繁,是金堂县境水害最大的河流。
河道特征
绵远河在绵竹县境内分为山区、平原两部分。汉旺镇以上为山区,主河道长42.5公里,其中汉旺至清平,河段长13.5公里,坡降12‰,清平至烂柴湾牛角洞河,长14公里,坡降32‰。再上至大盐井沟,长15公里,坡降117‰。山区河床宽约50米,最窄处约10米。两岸山坡约70°。小木岭处山峰与水面相对高差达1300多米,卸军门处山峰与水面相对高差达728米。汉旺镇以下,河流进入平原,在县境内河道长约21公里。河床宽约700~1000米,遍布卵石砂料,坡降5~10‰。
绵远河在德阳市境内,分为山区、平原两部分。汉旺镇以上,山区主河道长42.5公里,其中汉旺至清平河段长13.5公里,坡降12‰,清平至烂柴湾牛角洞河长14公里,坡降32‰。再上至大盐井沟,长15公里,坡降117‰。山区河床宽约50米,最窄处约10米,两岸山坡约70°。小木岭处山峰与水面相对高差达1300米。卸军门处山峰与水面相对高差728米。汉旺镇以下,河流进入平原,河床宽200~1500米,坡降5‰~10‰。
水文特征
绵远河属降水补给河流,山区积雨面积42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299.21平方公里。上游山势陡峻,水系发育,河床比降大,汇流迅速,洪水峰高量大,汛期常陡涨陡落,年平均流量15.7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23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4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最大径流量6.18亿立方米,最小径流量3.13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208毫米。
主要支流
石亭江,古名洛水,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刘焉为益州牧,壘石为亭以镇江水,故名石亭江。属沱江上游二级支流,为沱江三源之一。发源于德阳市西北山区,什邡、绵竹与茂汶接壤的九顶山南麓,其源头为二道金河(洛水)、头道金河(章水),红白场以下称石亭江。自西北流向东南,经什邡红白、绵竹金花至高景关出山口,进入平原。流经什邡洛水、莹西、双盛、禾丰及绵竹广济、玉泉、新市、观鱼等乡,在观鱼乡赵家嘴纳射水河,再东南流,经市中区景福、天元、八角,广汉金轮、小汉、金鱼、和兴至三水易家河坝与绵远河汇合后,至金堂赵镇入沱江。石亭江全长115公里,流域面积1600平方公里,落差2460米,平均比降21.4‰。
建兴河,发源于德阳市中区新中乡柳林湾。由北向西南流入中江县集凤区会棚乡,经中江新丰乡出境入广汉连山镇汇绵远河。中江县内长23.3公里,天然落差155米,平均坡降6.6‰。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1962年绵竹县绵远乡试筑灰浆堤一段。1964年官宋棚堰连锁闸建成,闸下为保护汉旺场镇安全,筑堤1433米。当年冬,又在宝林院建堤640米。到1984年,绵远河共建成浆砌固定防洪堤有:汉旺境内右岸二段,左岸一段;兴隆乡境内右岸一段;拱星乡境内左岸一段;富新乡境内右岸一段;绵远乡境内左岸三段;什地乡境内二段。总长7300多米,这些堤中一部分基础深度不够、稳定性较差。汉旺场后一段防洪堤建成后开辟了一大片可供利用的地面。东方汽轮机厂生活区、粮机厂、黄磷厂、天池煤矿、水泥厂等10多个单位均建于此。1978年汉旺镇进行总体规划,又作了防洪工程设计上报,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川革发函(1978)139号文件批复:“所需投资以东方汽轮机厂为主和其它受益厂矿分摊的原则实施”。1982年,东方汽轮机厂作了绵远河汉旺镇防洪加固工程设计,报经四川省江河管理指挥部复文通知:同意该工程分两期进行,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原堤按20年一遇设计)。第一期工程已由东方汽轮机厂于1984年按旧堤走向组织进行,1640米基础用100号混凝土部分加固施工。
据《德阳县志》记载,绵远河修筑防洪堤始于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河水大泛,冲至城脚,知县丛方涵筑堤固岸,旋筑旋溃。乾隆元年(1736),知县夏诏新复行修筑。岁久,仍复冲毁。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周际虞用竹编密笼填三合土决流、筑堤。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李莪建金刚亭于北门受水处,沿城砌石岸以御之。嘉庆七年(1802),水至城脚,知县彭永芬禀请增修。据1984年调查的历史洪水资料记载,黄许镇大柏树对岸有一处防洪堤,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此堤至今尚存。
民国时期,沿河一些小业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也筑堤防洪。孟家乡江兴益在绵远河边青咀子下面有田地70余亩,民国10年涨洪水冲毁8亩,洪水主流倒向青咀子,有继续被冲之势。征得铜锣堰堰长及地保的支持,由江出钱出力,筹备材料,于民国13年在青咀子建成一道长60米的固定支水堤,目前尚存。黄许镇王爷庙门口的防洪堤,德阳东大桥上面河边石牛堤,都是民国时期修筑,至今仍起抗御洪水的作用。
1950年代初期,在绵远河从孟家乡锅底凼到八角一段河床,连年淘修,归正河床,使洪水归流。又从1953年起在沿河两岸洪水倒滩处修竹笼堤护岸。1961年5月,建成东大桥上一道长450米混凝土固定堤。同年10月,成都铁路局在黄许铁路桥下面修筑一道700米长的混凝土预制块防洪堤,成都市建局在桅杆桥修建一道长120米混凝土防洪堤。这三处防洪堤,经过1964年最大洪水考验,至今完整无损。1965年,绵阳地区水电局组织力量对绵远河进行全面规划、治理,从1961年至1984年,国家补助材料费208万元,乡村投劳340万个,修建固定防洪堤35.1公里,恢复耕地8108市亩,保护土地10430市亩。
水电工程
小岗剑电站,位于绵远河上游天池乡小岗剑地址,进水口位于大桥侧,引水渠长3.2公里,有天然落差55米,设计水头51.2米,装机两台3200千瓦,年发电量2040万度。电站总投资596万元,国家按政策规定补助96万元。县地方财政投资55万元,贷款240万元,其余为地方水利费投资。于1984年10月动工,已发电。
红旗电站(金鱼咀电站):位于绵竹县天池乡小岗剑绵远河上,1978年10月开始酝酿、勘察、设计,1983年7月批准建站。引水渠长3.2千米,设计水头51.2米,装机2台(2×1600),容量3200千瓦,年发电量2040万千瓦小时。电站总投资596万元,国家补助96万元,县地方财政投资55万元,贷款240万元,其余为地方水利费投资。1984年10月动工,1987年3月竣工。同时建成东北乡35千伏变电站1座及22千米输电线路,供东北水泥厂用电。年供电量450万~500万千瓦小时,余电以10千伏并入国家电网绵竹西门35千伏变电站计度。1992年1月1日后全部送入绵竹西门变电站。当年10月由红旗电站改名金鱼咀电站。1994年发电2402万千瓦小时。发电以5千米35千伏线路送至国家电网汉旺110千伏变电站计度入网。
王家坪一级电站:位于绵竹县王家坪,利用绵远河山区支流湔沟落差建站。1990年动工,1992年4月竣工。设计水头110米,装机2台(2×500),容量1000千瓦。在当地清平磷矿与国家并网。1993年发电量270万千瓦小时。1994年发电量300万千瓦小时。电站总投资360万元,全部由王家坪村民组自筹。
王家坪二级电站:位于绵远河山区支流湔沟的王家坪,接一级站尾水。1993年开工,1994年竣工。设计水头24米,引用流量5.5立方米/秒,装机3台(3×320),容量960千瓦。1994年发电量110万千瓦小时。与一级站同处并网。为绵竹县清平乡湔沟村王家坪组自筹资金建设、经营,总投资280万元。
长河坝电站:位于绵竹县清平乡绵远河上游。装机3台(3×320)容量960千瓦。1991年3月动工,1993年5月竣工。该站发电全由伐木厂自用,属自备电站。总投资389万元。
引水工程
官宋硼堰(工农渠),官宋硼堰系绵远河水源,位于汉旺镇山口。明嘉靖九年(1530年)用土石建堰,东、西分水,东为硼堰,西为官、宋堰。清代又名屯军堰。民国36年(1947年)改建为水泥栏河堰。因设计不妥,又未解决消沙问题,年修年毁,山区水土流失致河床淤塞日趋严重。1962年,设计修建钢筋混凝土连锁闸。组成官宋硼堰进水闸工程指挥部,由郝尚光任指挥,12月初动工,至1964年春建成,后又改为钢质闸门,1978年配套增设卷扬式电动手摇启闭机。进水闸工程形式呈“一”字形,顺流向左岸硼堰进水闸,净空高6米、孔径5米,二孔。右岸官宋堰进水口二孔。中有弧形消沙闸二孔及开敞式连锁闸十孔。建成后减少渗漏,增大水量;总引进流量可达60立方米/秒输入灌区;有效灌溉面积9.27万亩;由于水源有保证,灌区内相继增修了引、蓄水工程。
汉九渠引水工程,引输官宋硼堰水,全长12.5公里,渠底宽2.5米,深2米,过水能力4立方米/秒。从汉旺经凌法村,马尾乡武都、八甬、九岭村、九龙乡二龙、同心、新民、双桂村至遵道乡付家河。上段于1958年春利用徐家堰扩大断面改建,至柏林水库长3公里。中段于1958年冬兴建,从柏林水库至白水河长5.2公里。下段于1978年冬续建,至付家河长4.3公里。建成后,增灌九龙、遵道、西南三乡8个村农田和解决小河堰灌区8座水库,7口山塘蓄水水源。
人民渠,原名官渠堰,始建于1953年春,1966年改称人民渠,是从都江堰内江系统蒲阳河引水的大型灌溉工程,又是建国后都江堰灌区延伸至平原区东部、东北部并跨越沱、涪江分水岭进入川中丘陵区的新建引水渠系,分七期建设。第一至四期干渠沿成都平原东北边缘行进,至彭州市军屯场东,伸出杨柳分干渠跨越小石河后延出红岩分干渠至绵运河;穿越绵远河后分左右两股,分别为第五期(右)和六期(左)工程干渠。五期1970年初改扩建延伸为第七期工程。灌溉成都、德阳、绵阳、遂宁等四市十三个县(市、区)的392万亩耕地。因人民渠是解放后四川省兴建的第一条骨干引水工程,故素有“巴蜀新春第一渠”之称。人民渠干渠自都江堰蒲阳河引水,经彭县、什邡县、绵竹县、德阳县境内至绵远河,全长89.56公里,德阳市境内长48.7公里。该渠分四期建成。
航道航运
绵远河德阳境内长125.4公里,河床宽200~1500米。水运航线从市中区略坪,到广汉易家河坝出境处止,航道共计57.9公里。绵远河自民国年间通航以来,各码头常有5~20只木货船往返运输,小木船载重1.5~3吨,每年航期约4个月。一直到1953年,公路、铁路运输繁荣后,便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