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是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英瑾。
内容简介
本书的讨论将聚焦于维氏哲学转型期中的这一短暂却又意义深远的“现象学阶段”。此项研究所依据的文献除了维氏正面表述其“
现象学”立场的短篇论文《略论逻辑形式》以外,还将包括在国际上最新公布的维氏转型期文献汇编《维也纳版本》,尤其是该丛书的第十一卷《大打字稿》。通过对于这些材料的解读,作者将向读者展现维氏在“现象学建构”与“现象学批判”这两个名目下所先后展开的对于感觉予料表达式的研究路数。
图书目录
§0.1 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之谜的发现
§0.2 深入研究维氏“现象学”问题的文献学基础
§0.3 关于维氏“现象学”问题的研究现状
§0.4 对于本书选题的三点说明
§0.5 本书的研究目标与相应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上关于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问题的三种诠释方案
§1.1 展开在
胡塞尔与
维特根斯坦之间的比较性解读(20世纪60~80年代)
§1.2 现代经验论的“植入性”解读(20世纪80~90年代)
§1.3 文献学式的解读(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第二章 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前史
§2.1 早年维氏对于“意向性”问题的处理
§2.2 上节补论: 早年维氏之“唯我论”辨析
§2.3
罗素的“
逻辑原子主义”与维氏日后发生“主观性转向”之可能性
第三章 “现象学语言”: 对于感觉予料的直接描述
§3.1 1929年初维特根斯坦与经验论的短暂蜜月
§3.2 维氏是如何克服曾阻止他倒向经验论的理论障碍的?
§3.3 “现象学语言—物理语言”区分之变种:“证实—假设”区分
§3.4 徘徊在感觉予料描述与语法综观之间的“现象学”
第四章 “现象学—唯心论”批判(上): 现象的时—空形式可描述吗?
§4.1 维氏开始批判其旧“现象学”观的时间考辨
§4.2 从时—空角度统论语言—现象关系
§4.3 从奥古斯丁在现象中对于“当下”之误用说起
§4.4 通过记忆而确定的现象之时间形式的绝对性
§4.5 补叙: 关于现象时间—物理时间关系的三个论题
本章附录一 对于胡塞尔的时间论与维特根斯坦的时间论的比较
本章附录二 《大打字稿》对于“视觉空间”与“
欧几里得空间”的区分
本章附录三 戴维森与普特南的“身—心”问题观简介
第五章 “现象学—唯心论”批判(下): 感觉予料必然属于“我”吗?
§5.2 对于“我有疼”的语法结构的澄清
§5.3 对于前文论述的三点可能的质疑
§5.4 “现象学—唯心论—唯我论”批判小结
第六章 “现象学语言批判”之历史后果:“私人语言批判”
§6.1 “私人语言批判”与“现象学语言批判”
§6.2 重读《哲学研究》Ⅰ§258与§265
§6.3 “现象学语言批判”之深化: 怀疑论批判
§6.4 重读《哲学研究》Ⅰ§293
§6.5 (尾声)对于六个“现象学之谜”的全面解答
全书附录一 《大打字稿》的目录结构与部分章节选译(〔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徐英瑾译)
全书附录二 维特根斯坦对于经验的现象学再现(〔意〕 罗撒丽娅·艾姬蒂著,徐英瑾译)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徐英瑾,男,汉族,1978年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现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专长为分析哲学史、心灵哲学、
人工智能哲学以及
分析哲学与
欧陆哲学比较研究。其博士论文《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获得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赴意大利罗马慈幼大学留学,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赴
美国圣母大学、加尔文大学访学。2009年被评为年度社科新人。 [1]
2017年4月,入选教育部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