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洛那二绅士
威廉·莎士比亚创作戏剧
《维洛那二绅士》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喜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
内容简介
维洛那青年凡伦丁决定前往米兰,以觅求自己的财路。而他的朋友普洛丢斯为了接近恋人朱利娅,则打算留在维洛那。凡伦丁的仆人史比德为普洛丢斯送情书给朱利娅,朱利娅收到后,傲慢、蔑视,将其撕个粉碎,但之后又煞费苦心地拼凑碎片,给普洛丢斯回了一封信——但普洛丢斯刚被父亲告知,他也必须动身前往米兰。这样,普洛丢斯和朱利娅就不得不分开了。普洛丢斯与仆人史比德带着郎斯的爱犬克来勃刚一离开维洛那,朱利娅就女扮男装,匆忙前去追赶。
再说在米兰,普洛丢斯发现凡伦丁爱上了当地公爵的女儿西尔维娅。但公爵希望女儿嫁给修里奥,于是西尔维娅和瓦伦丁准备私奔。而普洛丢斯被西尔维娅的美貌所打动,也开始追求她。他向公爵泄漏了两人私奔的计划,结果公爵放逐了凡伦丁。此后,凡伦丁被一伙强盗劫持,被迫当了他们的首领。普洛丢斯安排修里奥对西尔维娅唱小夜曲《西尔维娅伊何人》,接着亲自向她求爱。此时装扮成男孩“西巴斯辛”的朱利娅做了普洛丢斯的侍童,并无意中听到了这事。面对普洛丢斯派她送戒指给西尔维娅、还要替普洛丢斯表白爱意,她悲痛欲绝。西尔维娅告诉“西巴斯辛”,她为朱利娅感到非常难过。
在年迈的爱格勒莫爵士的帮助下,西尔维娅逃进了森林。公爵、修里奥、普洛丢斯以及“西巴斯辛”穷追不舍。西尔维娅被强盗抓获,普洛丢斯冒险将她救出。他要求公爵同意他娶西尔维娅为妻,以作为回报。然而,凡伦丁(目睹了这一切)怒斥普洛丢斯,使他羞愧万分。此时,“西巴斯辛”昏厥过去,普洛丢斯一眼认出她是自己一直真正爱恋的朱利娅。修里奥拒绝为争夺西尔维娅与凡伦丁决斗,公爵也同意将女儿嫁给凡伦丁。两对恋人团圆,公爵也赦免了那帮强盗。从此,每个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本书是莎士比亚第一部以爱情和友谊为主题的浪漫喜剧。这部剧是莎士比亚抛弃传统闹剧的模式,而转向注重人物性格塑造和心理描写的标志。
该剧制造了一个关于友谊、爱情与权力的深刻话题,面对权力,朋友信义、爱情,孰轻孰重。该剧塑造了朗斯和史比特两个莎剧中最引人注目的滑稽的仆人形象。1931年,该剧被改编成《一剪梅》搬演到中国舞台上,由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是莎剧在中国的第一部电影。
创作背景
该剧大约创作于1590—1594年间,主要情节来自《泰特斯和吉赛普斯》(乔万尼·薄伽丘的《十日谈》中的一个故事),而剧中人物郎斯和史比德是威廉·莎士比亚创造。
人物介绍
普洛丢斯:普洛丢斯是个十分幼稚的小伙子。他生性无忧无虑,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也不知道自己的行径有多么恶劣。开始时,观众认为(或许他本人也认为),他忠实地爱着朱利娅。但是,父亲派他去米兰,他又仿佛未曾有过恋爱似的,轻率地与朱利娅分手。在米兰,普洛丢斯误把凡伦丁和西尔维娅的爱情当作打情卖俏,因而开始插足,追求西尔维娅。接着,凡伦丁在林中与他相遇,痛斥他的卑劣行径,他当即陷入了悔恨之中——然后他犹如五雷轰顶,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爱着朱利娅。
朱利娅:四名年轻恋人当中,朱利娅显得十分严肃,也是最早被爱情所改变之人(她撕碎了普洛丢斯写给自己的情书,之后又煞费苦心地拼凑碎纸片)。普洛丢斯前往米兰,她伤心透顶,于是乔装改扮,紧随恋人身后。此时,男人的装束防止她泄漏自己的身份。但事态的发展非她所控,于是,林中出现了童话般的变化,普洛丢斯的眼前屏障脱落,她能观察到,他已意识到她不是他的侍童,而是朱利娅,他自始至终爱着的朱利娅。
西尔维娅:西尔维娅是凡伦丁的情人。她沉迷于爱情,任凭自己的情感驱使,轻率、鲁莽地策划计谋,退回了凡伦丁写给“一位神秘的无名的朋友”的书信。她还当着凡伦丁的面与修里奥调情,并打算与凡伦丁私奔。当情人被放逐时,她又匆忙前去追赶。在林中,她被强盗抓住,三个求婚者为争夺她而争吵不休。最后,西尔维娅默默地依偎在真正所爱者的怀抱之中。
朗斯和史比德:他们分别是普洛丢斯和凡伦丁的仆人,但性格迥然不同。朗斯年轻、生性忧郁,他不断梦想找到自己的理想情人(一位“头发比智慧多,错处比头发多”的女孩,幸运的话,也许“财富比错处多”),在情人出现之前,朗斯经常逗弄“最狠心的狗”克来勃,聊以自慰。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该剧也和莎士比亚的其它喜剧一样,其主题是写爱情、友谊、婚姻,歌颂人文主义理想对于封建偏见和自私行为的胜利。通过西尔维娅、朱利娅、凡伦丁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人文主义者所孜孜追求的美好理想得到肯定。这些男女青年都有着高尚的情操,爱情忠贞纯洁,对朋友情谊深厚,勇敢刚强,刚正不阿。剧作对这些纯洁的爱情、真挚的友谊以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给予了热情的歌颂。
剧作把批判、讽刺的锋芒,指向自私卑鄙、背信弃义、见异思迁、破坏友谊等社会恶习,揭露它们对人的正常生活、人与人之间应有的良好关系的严重危害。普洛丢斯积这些恶习于一身,视盟誓若儿戏,遗弃自己热恋过的情人,置友谊于不顾,用阴谋卑鄙手段夺取朋友的爱侣。他给朱利娅、凡伦丁和西尔维娅都造成了苦难,破坏了他们的幸福生活,搅得人人都不能安生。从剧本对他的言行以及围绕他而展开的人物关系的描写,使人不难看到这些恶习是败坏社会风气的酵母,具有“反人性”的本质。
艺术特色
作品评价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单是那个朗斯和他的狗克来勃就比全部德国喜剧加在一起更具有价值”。
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如果莎士比亚在这定型的意大利喜剧中表现了他的独创性,那独创性不在布局结构,而是在其中几个人物的个性之刻画。莎士比亚尚在年轻,手法未臻纯熟,但是他的艺术手段和心理观察之细腻入微则已见端倪。
演出情况
在1762年大卫·加里克的演出之前,该剧没有任何演出记载。
1821年,英国剧作家弗雷德里克-雷诺推出了根据《维洛那二绅士》改编的音乐剧,该剧融入了与朗斯、史比德有关的场景。
1996年,伦敦演出《维洛那二绅士》,这是新环球剧院恢复上演的第一部莎士比亚原创作品。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后来家道中落,曾帮助父亲经商,1578年左右只身到伦敦谋生,据说从事过马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后来当了演员和编剧,随着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比较广泛的接触。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哈姆莱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不过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由加工而改写或自己创作。他后来成了剧团的股东,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的作品全方位展示了当时广阔的社会场景,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2 16:0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