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控制系统
利用具有继电特性的元件进行控制的自动控制系统
继电控制系统是指驱动电源的全部电压按照控制偏差值符号的正负,正向或反向地加到执行电动机上。
简介
利用具有继电特性的元件进行控制的自动控制系统。所谓继电特性是指在输入信号作用下输出仅为通、断等几个状态的特性。继电控制也称通断控制。例如,电炉温度调节中根据炉温是否超过规定值而断开或接通电源。这种只有通、断两个状态的控制又称双位式控制。为避免正反向之间的持续振荡,在正向和反向之间常设置一个死区。继电控制中使用的元件并不限于电磁式继电器,也可用别的手段来实现继电特性。例如,在双位式温度调节中,常采用双金属片作为敏感元件,温度变化时双金属片因两部分金属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弯曲变形,接通或断开触点。其他如液压和气动阀等也是具有继电特性的元件。继电控制系统的主要分析方法有相平面法描述函数法
优点
继电控制系统的主要优点是控制装置比较简单。对于同样的功率,继电控制装置的重量和体积在各类控制系统中几乎是最小的,所以广泛应用于飞行控制。在最速控制系统最省燃料控制系统中,控制规律也可采用继电特性来实现。继电控制系统的主要缺点是控制的非线性。改善的方法是使继电系统线性化,通过改变继电控制的非线性特性使系统具有近似的线性特性。
方法
几乎所有的继电伺服系统都是线性化的继电系统。线性化有振荡线性化和利用反馈达到线性化两种方法。
① 振荡线性化 在继电系统上外加强迫的高频振荡信号,使继电器的等效特性呈现为线性特性。强迫振荡还有利于克服输出机构的静摩擦力。对于系统的输出,强迫的高频振荡只引起很小的影响,通常可以忽略。
② 利用反馈使继电器在滑动工作状态下工作 当继电器接通时,同时接通反馈电路使继电器输入端加入负向电压,来抵消输入信号的作用,使继电器释放。继电器释放后,反馈电压消失,继电器重新吸上。这样不断地接通和释放,使继电系统的输出近似地跟踪输入信号的变化。继电器的这种工作状态称滑动工作状态。在滑动工作状态下,系统具有近似的线性特性。飞行控制中自动驾驶仪的伺服机构大多采用这种原理。
设备
微机保护装置
微机保护装置是用微型计算机构成的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方向,它具有高可靠性,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微机保护装置硬件包括微处理器(单片机)为核心,配以输入、输出通道,人机接口和通讯接口等。该系统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矿山冶炼、铁路以及民用建筑等。
微机保护优点
(1)、 微机保护集测量、控制、监视、保护、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电力自动化高新技术产品,是构成智能化开关柜的理想电器单元。
(2)、多种功能的高度集成,灵活的配置,友好的人机界面,使得该通用型微机综合保护装置可作为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不接地系统、小电阻接地系统、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直接接地系统的各类各类电器设备和线路的保护及测控,也可作为部分66KV、110KV电压等级中系统的电压电流的保护及测控
(3)、采用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具有先进的内核结构,高速运算能力和实时信号处理等优点。
(4)、支持常规的RS485总线和及CAN(DEVICENET)现场总线通讯,CAN总线具有也错帖自动重发和故障节点自动脱离等纠错机制,保护信息的实施性和可靠性。
直流屏
直流屏是直流电源操作系统的简称。通用名为智能免维护直流电源屏,简称直流屏,通用型号为GZDW。简单地说,直流屏就是提供稳定直流电源的设备。(在输入有380V电源时直接转化为220V,在输入(市电和备用电)都无输入时,直接转化为蓄电池供电——直流220V: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工业专用应急电源)。发电厂和变电站中的电力操作电源现今采用的都是直流电源,它为控制负荷和动力负荷以及直流事故照明负荷等提供电源,是当代电力系统控制、保护的基础。直流屏由交配电单元、充电模块单元、降压硅链单元、直流馈电单元、配电监控单元、监控模块单元及绝缘监测单元组成。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小型发电厂、水电站、各类变电站,和其他使用直流设备的用户(如石化、矿山、铁路等),适用于开关分合闸及二次回路中的仪器、仪表、继电保护和故障照明等场合。
直流屏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控制、保护、管理、测量的新型直流系统。监控主机部分高度集成化,采用单板结构(All in one),内含绝缘监察、电池巡检、接地选线、电池活化、硅链稳压、微机中央信号等功能。主机配置大液晶触摸屏,各种运行状态和参数均以汉字显示,整体设计方便简洁,人机界面友好,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直流屏系统为远程检测和控制提供了强大的功能,并具有遥控、遥调、遥测、遥信功能和远程通讯接口。通过远程通讯接口可在远方获得直流电源系统的运行参数,还可通过该接口设定和修改运行状态及定值,满足电力自动化和电力系统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要求;配有标准RS232/485串行接口和以太网接口,可方便纳入电站自动化系统。
参考资料
直流屏.科技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8 14:42
目录
概述
简介
优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