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庆宫
北京故宫内廷东路建筑之一
毓庆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故宫内,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清嘉庆六年(1801年)扩建,为清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所建,后作为皇子居所。
历史沿革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毓庆宫。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毓庆宫添建大殿1座并游廊、抱厦。
清嘉庆六年(1801年),毓庆宫扩建。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毓庆宫修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毓庆宫修缮。
1953年,毓庆宫修缮。
1994年,毓庆宫维修。
1998年,毓庆宫建筑内檐维修。
建筑格局
毓庆宫是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为1898平方米,前后共四进,主要由13座建筑组成。正门前星门,门内为第一进院落,有值房3座,西墙开阳曜门与斋宫相通。祥旭门北为第二进院落,前殿惇本殿,东西配殿各3间。第三进院东西两侧各有围房20间,直抵第四进院,正殿即毓庆宫,建筑为工字殿。最后一进院内有后罩房
主要建筑
前星门
前星门为毓庆宫南墙正门,南向,为随墙琉璃门。门外西为景运门,东为诚肃门,南为箭亭
前殿
前殿为惇本殿,位于祥旭门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覆黄琉璃瓦,前出月台。前殿明间、东西两次间均为门,各有槅扇门四扇;东西梢间为槛窗,各四扇。后檐明间为门,槅扇门四扇。殿内明间南向悬乾隆帝御题“笃祜繁禧”匾,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嘉庆帝被公开立为皇太子时乾隆帝所赐。东西两次间隔为暖阁,内皆供佛像,后曾设孝全成皇后御像于此。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顶,覆黄琉璃瓦,明间开门,次间为槛窗,各有南耳房一间,北耳房三间。
正殿
正殿为毓庆宫,位于第三进院,建筑为工字殿,前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后檐明间接穿廊与后殿相通。穿廊面阔1间,进深3间,东西两侧均为槛窗。后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与穿堂相通,廊檐安小板门,次间、梢间为槛窗,后檐均为槛窗。后殿室内明间悬匾曰“继德堂”,西次间为藏书室,嘉庆帝赐名“宛委别藏”,东山墙接悬山顶耳房1间与东围房相通。东耳房内悬嘉庆帝御笔匾曰“味余书室”,其东侧围房内“知不足斋”匾亦为嘉庆帝御笔。
后罩房
后罩房位于最后一进院内,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悬山顶,前檐出廊,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东西两侧有耳房,与东西庑房转角相接。
历史文化
毓庆宫是清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所建,后作为皇子居所。乾隆帝12岁到17岁间一直居于毓庆宫。嘉庆帝5岁时曾与兄弟子侄等人居于毓庆宫,后迁往撷芳殿,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即位后又迁回毓庆宫。清同治、光绪两朝,毓庆宫均作为皇帝读书处,光绪帝曾在此居住。
文物价值
毓庆宫作为清代统治者接受汉文化思想的重要场所,见证了由康乾盛世到晚清没落这一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包含毓庆宫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奉先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内。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58、101、103、109、124、128、观光1线、观光2线、观光3线路公交车,在神武门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4号线,在金鱼胡同站下车前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7 14:4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