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秧歌
陕西省的民间舞蹈
绥德秧歌是一种陕西省的民间舞蹈。属于广场、场院、街道等场合表现和演出的集体舞形式。主要在春节时令和祭春日、秋日时演出。解放后,秧歌进入城市舞台表演。秧歌一般为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是整个舞队在伞头的统一指挥和带领下扭出变化丰富的图案、队形和动作,以表达一种生产、生活中的情感场面和动人的民俗故事。小场则是多为表达的生活中的爱情故事。大场表演参加人数少则二三十,多则一二百。在庙会会长(现村长)的组织下,从农历正月初二左右开始活动,俗称“起秧歌”,直至元宵节后,灯火阑珊,才先后停止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
秧歌的传统活动程序大致如下:
先是谒庙。俗称“敬神秧歌”,是指在敬神祭祀时举行的仪式和表演(有些地方只唱不舞)。要求情绪庄重肃穆,有一种虔诚之感,文雅之态。
主要保护内容
具体保护计划:注重项目考查,狠抓落实,保证重点,做一项成一项。不要弄虚作假,为绥德百姓负责,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一)静态保护
1、全面收集秧歌艺术资料工作完成,70万字的文字稿、影像、照片资料收集比较完整,达到预期目标。
2、出版了《绥德文库》(秧歌艺术卷),33万字,达国家出版标准的水平。
3、与邻县建立了秧歌资料互交互换的网络共享办法,并筹划完成全市秧歌艺术资料汇集,力争公开出版。
4、筹备建立秧歌艺术资料馆。
(二)动态保护
1、选择南路两个乡镇,北路三个乡镇以县乡联合的方式,对传统老秧歌进行完整的保护。这五点的秧歌表演风格一定保持在老的形态,不能改变。并请专家每年验收审检指导一次。
2、对经济较好的乡镇、村落要求都要坚持成立秧歌队,每年最少搞一次秧歌活动。村与村、乡与乡每年以片搞一次秧歌比赛。要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风格各异。
3、县城周边的四个乡镇每年春节要求秧歌队进城表演一次,有条件的乡镇要“走出去”或者“请进来”邻县好的秧歌表演和专家,以提高自己的秧歌水平,吸收别人好的经验,丰富发展自己的秧歌表演水平。
4、县城各系统每年春节都要参加县里的一年一度的秧歌比赛活动。
5、以县文化部门组织,打造一支精品秧歌队,请最权威的专家指导,集中优势人才,抓出试范,带动全县秧歌艺术水平的提高,必要时,走出去交流扩大影响,为全县秧歌艺术争光,创出品牌。
6、县黄土地民间艺术团,继续努力,再接再厉,再创作一台民间舞蹈晚会,力争再次打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2002年,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文化大县的目标,提出:“抓民间艺术保护,打造特色文化艺术精品”的口号。并指示文化主管部门把这项工作列为重中之重,集中财力、人力集办好这件事,这事做好了,给文化战线的同志们记功。
2、2003年,组织文字文化艺术界的精兵强将在县委书记亲自主持下,把县域内的民间艺术进行全面普查、收集、编写、编辑出版《绥德文库》,《秧歌艺术卷》为重点项目必须完成。
3、2004年初,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专门机构,制定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规划和建立长效机制。
三、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2006年继续补查、收集在民间流传的秧歌资料。全面开展对其它民间舞蹈的收集、编写任务,完善以大秧歌为代表的全县民间舞蹈的资料库。建立专门的秧歌资料档案室。
2007年举办各类秧歌行当的民间骨干培训班:(1)全县伞头唱秧歌培训。(2)全县乡镇文化专干指导辅导秧歌技能业务培训。(3)全县骨干秧歌村提高培训。建立全县秧歌新骨干人才和秧歌示范村,生态保护村。
2008年组织专业人才,并邀请专家指导、编写中、小学秧歌教材。建立全县秧歌艺术进学校,进课堂教育准备。
2009年完成教材编写,组织专业教师培训。正式把秧歌艺术列入教学计划并进入试讲阶段。
2010年1、举办首届绥德县绥德秧歌艺术节。2、举办绥德县中、小学校秧歌舞蹈大赛。预期达成目标:1、成立民间舞蹈艺术博物馆。2、成立县民间秧歌艺术研究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7 10:59
目录
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保护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