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前后诸证
中医病名
绝经前后诸证,中医病名。是指女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面浮肢肿、或皮肤蚁走样感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学更年期综合证。这些症候往往参差出现,轻重不一,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
名词解释
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面浮肢肿、或皮肤蚁走样感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
历史沿革
本病在古代医籍无单独记载,但其症状常散见在“年老血崩”“年老经断复来、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该病临床并不罕见,于六十年代开始,在教材中就有讨论。现代妇科专著如《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百灵妇科》等均有专篇沦述。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征、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卵巢功能衰竭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表现者,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
本病的发生与妇女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月经将断而至绝经,在此生理转折时期,受身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如素体阴阳有所偏衰,素性抑郁,宿有痼疾,或家庭、社会等环境变化,易导致肾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病。
“肾为先天之本”,又“五脏相移,穷必及肾”,故肾之阴阳失调,每易波及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病变,久则必然累及于肾,故本病之本在肾,常累及心、肝、脾等脏,致使本病证候复杂。
病机
1、肾阴虚
肾阴素虚,精亏血少,绝经前后,天癸渐竭,精血衰少;或忧思不解,积念在心,营阴暗耗;或房事多产,精血耗伤,肾阴更虚;真阴亏损,冲任衰少,脏腑失养,遂致绝经前后诸证。
2、肾阳虚
素体肾阳虚衰,绝经前后,肾气更虚;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命门火衰,冲任失调,脏腑失于温煦,遂致绝经前后诸证。
3、肾阴阳两虚
肾藏元阴而寓元阳,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真阴真阳不足,不能濡养、温煦脏腑,冲任失调,遂致绝经前后诸证。
4、心肾不交
绝经前后,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热扰心神,出现心肾不交,遂致绝经前后诸证。
诊断依据
1、病史
发病年龄多在45-55岁,若在40岁以前发病者,应考虑为“卵巢早衰”。发病前有无工作、生活的特殊改变。有无精神创伤史及双侧卵巢切除手术或放射治疗史。
2、症状
月经紊乱或停闭,随之出现烘热汗出,潮热面红,烦躁易怒,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病证鉴别
眩晕、心悸、水肿绝经前后诸证的临床表现可与某些内科病,如眩晕、心悸、水肿等相类似,临证时应注意鉴别。
症瘕绝经前后的年龄为症瘕好发期,如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断复来,或有下腹疼痛,浮肿,或带下五色,气味臭秽,或身体骤然明显消瘦等症状者,应详加诊察,必要时结合西医学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
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1、妇科检查
子宫大小正常或偏小,可见阴道分泌物减少。
2、辅助检查
血清FSH和E2值测定以了解卵巢功能。或行血清AMH检查了解卵巢功能。
辩证要点
本病发生以肾虚为本,临证应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月经紊乱的情况及舌脉辨其属阴、属阳,或阴阳两虚,或心肾不交。
治疗原则(要点)
本病治疗应注重固护肾气,清热不宜过于苦寒,祛寒不宜过于温燥,更不可妄用克伐,以免犯虚虚之戒。若涉及他脏者,则兼而治之。
症治分类
证名:肾阴虚证
症状:绝经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燥咽干,或皮肤瘙痒,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育阴潜阳。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生龟甲、生牡蛎、石决明。
常用中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
加减:若出现双目干涩等肝肾阴虚证时,宜滋肾养肝,平肝潜阳,以杞菊地黄丸加减;若头痛、眩晕较甚者,加天麻、钩藤、珍珠母以增平肝息风潜镇之效;若肾阴亏,伴情志 不遂,以致肝郁化热者,症见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胸烦闷,口渴饮冷,便秘溲赤,治宜滋阴疏肝,方用一贯煎;若头晕目眩、耳鸣严重,加何首乌、黄精、肉苁 蓉滋肾填精益髓。
证名:肾阳虚证
症状:绝经前后,头晕耳鸣,腰痛如折,腹冷阴坠,形寒肢冷,小便频数或失禁;带 下量多,月经不调,量多或少,色淡质稀,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而迟。
治法:温肾壮阳,填精养血。
代表方:右归丸
常用中药:熟地、山萸肉、山药、附子、肉桂、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枸杞。
加减:若肾阳虚不能温运脾土,致脾肾阳虚者,症见腰膝酸软,食少腹胀,四肢倦怠,或四肢浮肿,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缓,治宜温肾健脾,方用健固汤加补骨脂、淫羊藿、山药。
证名:肾阴阳倶虚证
症状:绝经前后,乍寒乍热,烘热汗出,月经紊乱,量少或多,头晕耳鸣,健忘,腰 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阴阳双补。
代表方:二仙汤合二至丸加何首乌、龙骨、牡蛎。
常用中药:仙茅、淫羊藿、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
加减:如便溏者,去当归,加茯苓、炒白术以健脾止泻。
证名:心肾不交证
症状:绝经前后,心烦失眠,心悸易惊,甚至情志失常,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头晕健忘,腰酸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血,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
常用中药:人参、玄参、当归、天冬、麦冬、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酸枣。
其他疗法
1、中成药治疗
(1)六味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肾阴虚证。
(2)知柏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用于肾阴虚证。
(3)杞菊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肾阴虚证。
(4)坤泰胶囊每次2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心肾不交证。
2、针灸治疗
(1)体针
肾阴虚者取肾俞、心俞、太溪、三阴交、太冲,毫针刺,用补法。肾阳虚者取关元、肾俞、脾俞、章门、足三里,毫针刺,用补法可灸。
(2)耳针
取内分泌、卵巢、神门、交感、皮质下、心、肝、脾等穴,可用耳穴埋针、埋豆,每次选用4-5穴,每周2-3次。
转归预后
本病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月,长者数年,严重者甚至可持续5-10年,如未及时施 治或因误治易发生情志异常、心悸、心痛、贫血、骨质疏松症等疾患。
预防调护
1、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妇科检查、防癌检查、内分泌学检查。
2、若有症瘕、肿瘤行开腹手术,经量保留或不损伤无病变的卵巢组织。
3、维持适度的性生活,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心理早衰。
4、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节阴阳气血,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睡眠充足。
5、饮食应当限制高脂、高糖的摄入,注意补充新鲜水果及钙钾等矿物质。
6、进入绝经前后期,每年参见一次妇女病普查,并全面体检一次。
7、对于40岁前的妇女出现月经后期量少甚或闭经者,要警惕卵巢早衰,及早治疗。
临证备要
本病以肾虚为本,肾的阴阳平衡失调,影响心、肝、脾脏,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出现诸多证候。临床以肾阴虚居多,由于体质或阴阳转化等因素,亦可表现为偏肾阳虚,或阴阳两虚或心肾不交,并由于诸种因素,绝经前后常可兼夹气郁、血瘀、痰湿等复杂病机。本病证候复杂,常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涉及多个脏腑,故在治疗时要注意同时兼顾。
文献摘要
1、《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 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当以温经汤主之。”
2、《景岳全书·妇人规》:“妇人于四旬外,经期将断之年,多有渐见阻隔,经期不至者。当此之际,最宜防察。若果气血和平,素无他疾,此固渐止而然,无足虑也。若素多忧郁不调之患,而见此过期阻隔,便有崩决之兆。若隔之浅者,其崩尚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此因隔而崩者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1 16:35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历史沿革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