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造父变星的光度变化仅0.1等,但有些亦可达2等。巨星的数量稀少,而巨星中的造父变星更是罕见。然而还是有些我们所熟悉的恒星就是造父变星,例如,北极星便是一颗周期3.9696天的造父变星,其光度变化仅0.1等。
在1912年
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天文学家HenriettaS.Leavitt(1868-1921)发表她对
小麦哲伦星系中变星的研究报告后才突显出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大小
麦哲伦星系其实是本银河系的伴随星系。Leavitt从照相干板上把其中的变星一一找出来,并测出其周期。她发现周期越长的造父变星平均亮度越高,因为所有在小麦哲伦星系内的造父变星距离地球都差不多远,所以这表示周期越短的造父变星期发光能力越强。可惜的是,以当时的观测技术尚无法测出这些变星的距离,所以也无从得知其绝对亮度。所以Leavitt是以变星的视光度对时间作图,而她也没有在可用视差法可测出距离的范围内找到任何造父变星,因为造父变星实在是太少了!
但不久后,威尔逊山的天文学家HarlowShapley应用统计法测出了一些邻近的造父变星绝对光度,进而将Leanitt图中的视光度代换为绝对光度,为二十世纪初期天文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现代称为变星「周-光图」,是以变星的绝对光度对周期的作图。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造父变星可分为两类,它们在光度上有些微的差异。I型造父变星的重元素含量比II型高。另一类相关的变星为天琴座RR变星,其名就是来自于天琴座RR。变星的周光关系图十分重要,因为我们可以借此测量超过视差法测量极限的恒星距离。假设我们在遥远的星系中发现了一颗I型造父变星,再从连续的观测中测出其光度变化周期与视亮度,从周光关系图中便可得知其绝对亮度,而视亮度与绝对亮度的差即为距离模数,接着便可求出该变星的距离了。造父变星之所以重要,除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测定遥远星系的距离之外,它在恒星演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助于我们对恒星演化历程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