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日本的遗书》是由陶晶孙所著的于1952年10月出版,主要收集了1951年他在
东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学而同时在多家杂志上发表的随笔和短篇。
陶晶孙(1897~1952),原名陶炽、陶炽孙,笔名晶明馆主、晶孙等。江苏无锡市人。1906年随父亲去日本。1919年在
九州帝国大学学医时与
郭沫若结为好友,参与创办同人杂志《Green》。1921年7月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19年创作的《木樨》和1925年创作的《音乐会小曲》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1927年从日本回中国,一度主编《大众文艺》和《学艺》杂志。1929年加入革命剧团艺术剧社,1930年3月2日加入“左联”。30年代起主要从事医疗卫生、医学教学和医学研究工作,成就卓著。1946年去台湾。1950年离台去日本。陶晶孙在小说、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对医学、天文、建筑更是深有研究,精通日文和德文,有译著行世。
1951年后在东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同时在多家杂志上发表随笔和短篇。1951年后在东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同时在多家杂志上发表随笔和短篇。1951年后在东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同时在多家杂志上发表随笔和短篇。1952年2月死于日本。《给日本的遗书》于同年10月出版,主要收集了他在日不到两年间发表的文章。作为战后日本的文明批评论,这本书在日本文化界备受称赞,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多次再版,最后一次再版是1995年。
50年代初的陶晶孙如此评论战后日本,说日本是落第的秀才。“一度放荡后被先生落了第的秀才,被排在了肮脏的殖民地人民的后面。想再次努力上进却说要‘再度优越’,轻视排斥别的学生,又挨先生训斥。最后,先生就根本不许他再次逞强了。”而且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次战争,给日本留下了疮痍、寡妇甚至混血儿,这些同样也是日本留给中国的。但中国人并不要和日本人清算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同意投降近来却又溜开敷衍了(指旧金山和会)。即使如此中国人还是不谴责日本国民。敷衍了讲和,不好意思,就开始说中国的坏,说什么竹制的壁障,实际上是在自己的眼前拉了一条壁障,这就不好了。”
这些话,给战后摸索国家复兴再建的日本人以莫大的冲击和影响。是继续追随欧美,还是回归亚洲,重视和亚洲人的联系?这是日本人至今都还在踌躇不前的课题。在此问题上,陶晶孙以他深厚的学识和横跨中日的理解力,显示了他卓越的先见之明。
所以日本人爱读陶晶孙,日本学者甚至说,中国现代作家给日本影响最大的,除了鲁迅,就是淘晶孙了。郭沫若郁达夫也和陶一样留学日本,接受日本文学的影响,但他们对日本的影响,就远不及陶。还有,陶晶孙和其日本夫人的恩爱,也是中日婚姻中少见的,特别是和郭沫若对郭安娜的抛弃相比较起来。这也许也是日本人从陶晶孙的幽默讽刺中能感觉出日本爱的一个远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