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民国教育系列:给教育燃灯
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给教育燃灯》是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许骥、 傅国涌。
内容简介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给教育燃灯》编辑推荐:认真整理、研习民国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从中理出民国教育在中国的特定含义和目标所在,则这样的“整理国故”,便有了特别的意义。百年中国,多少悲壮剧,前人创造了历史,却又多少被遗忘,“百年寻梦”,“追寻传统”。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倏忽的思想光亮骤然汇聚,终使教育的天空闪耀璀璨。
回望民国教育,从具体的侧面,到整个教育观,可以看到整个民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描写了民国人物是明清以来士人气质的遗音绝响。某些学校开一时之风气,仅仅是因为某个人而已,成其为万方来朝的求学圣地,是一种特例,而非一种制度性的、常规性的社会体制。如果是一种常规性的社会体制,那是可以持续、自成体系而不断被复制的。
图书目录
全国专家对于教育救国的信念
郭一岑
周予同
周宪文
蒋经三
吴俊升
郝耀东
陈礼江
何清儒
罗敦伟
郑鹤声
赵廷为
周鲠生
王造时
楼桐孙
马宗荣
赵演
范寿康
李蒸
程其保
杨端六
谢循初
宗秉新
胡庶华
陈东原
程天放
高践四
于卓
邵元冲
吴自强
崔载阳
汤茂如
倪尘因
张安国
方万邦
从智识阶级的剩余来分析现代中国教育
教师的自救
教育感言
今日中国之教育
中国现代教育之症结
中国学校教育之史的观察
全人教育论发端
我的学校教育观
我的理想教育观
中国教育的改造和建设
中国教育建设方针
中国教育之历史的使命
作者简介
许骥,现为《明报》记者。从大学时代起发表文章,在《书屋》、《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书城》等刊物发表作品,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同胞,请淡定》、《书评人可以歇歇了》等。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传统等。著有:《金庸传》、《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另一种读法》、《文人的底气》、《大商人:影响近代中国的实业家们》、《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编有《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小学》等。
图书序言
总序:教育,永远面朝未来
傅国涌
我曾在老杭大图书馆的七楼、八楼呆了大半年,几乎天天去那里,主要是看旧《大公报》影印本,也顺便看看其他的旧报刊。有一天,我在那里发现了一堆《教育杂志》,随手拿起来翻翻,那一期正好是1935年1月号,有“全国专家对于教育救国的信念”、“全国专家对于学制改造的态度”、“全国专家对于教育上特殊问题的意见”,周予同、吴俊升、王造时、周鲠生、杨端六、高觉敷、陶孟和、吴经熊等各领域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谈教育,他们知识背景各不相同,对教育的理解也有很多不同,但他们各抒己见,坦诚地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贡献出来。(已收入本丛书中的《给教育燃灯》)
抚摸布满灰尘的旧杂志,许多观点今天读来却依然新鲜。冬天的图书馆,不仅铁铸的楼梯是冰冷的,连每一页纸都是冷冰冰的,但是那个冬天因为很多的发现而变得温暖。
1909年,《教育杂志》诞生之时,正是晚清新式教育勃兴之初。已有十几年历史的商务印刷馆,在教科书编辑上刚刚获得巨大的市场,有意在教育上为古老的中国开辟新路。
1909年到1948年,可以看作新式教育在中国最初的起步阶段,却是一次壮丽的跋涉。《教育杂志》在这四十年间,历经世变,清朝垮台,民国破土,袁氏称帝,军阀混战,北伐洪流席卷江南,日本虎视眈眈,九一八到一二八,卢沟桥到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内忧外患连绵不断,《教育杂志》也曾两度被迫中断,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停刊,直到1934年9月复刊,1941年12月随着香港在太平洋战争中沦陷而停刊,直到1947年1月才复刊。最终在政权更迭的前夜,1948年冬天戛然而止,画上了一个无可奈何的句号。然而,在四十年间出版的三十三卷三百多期杂志,却保持着连贯的气韵,将几代教育研究者、第一线教师和教育编辑的思考和实迹记录下来了,体现了他们的教育报国情怀,他们在一个大变动时代推断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持续努力,他们在动荡岁月里以教育为切入点不断回应外部环境挑战的精神,他们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他们对每个具体教育环节细致深入的探索,都足以令后来者动容。如果考虑到这一切都是在那样不安定的环境下完成的,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从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坚定,他们安静的心态,开放的姿态,呈现出的正是这个老大民族在文化根脉未断时健康的状态,他们面临的压力、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但他们并不妄自菲薄,他们更没有固步自封,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寻找合适的教育,他们在特定的时代探求一条更富前瞻性的教育之路。三百多期杂志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不仅有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探究,也有具体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入,不仅有对中国教育的回顾、摸索和展望,也引入了大量外国的教育资源,不仅有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讨论,也有职业教育、平民教育的拓展,特别是公民教育的线索始终清晰。大量的国内外教育资讯和国外教育期刊的介绍,也为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引入了活水源泉。在这里,教育从来不只是学校、学科教育,更是全人教育、终生教育。作者和编者呈现在世界面前的不只是对教育的专业思考和实践,更是他们完整、健康的价值观,他们的思想或许是多元的,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他们的负责、他们的认真,都是值得尊重的。他们眼望世界,他们脚步实地,他们有自信,更有谦卑。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1、近代史大家傅国涌主编,许骥精心选编,全力打造,重新发现、追寻失去的教育传统。
2、民国之所以为民国,在于其教育异于其他任何一个时代的风采。回望民国,与蒋经三、郝耀东、王造时、楼桐孙、陶希圣、舒新城、周谷城……一起身临教育热议、实践之大潮,一同打捞民国教育记忆,倾听真实的声音和曾经的心灵脉动。
3、《教育杂志》是民国时期最重要教育类杂志,是教育言论最重要的阵地,集聚了当时乃至现在都极具影响力的教育家、政界人士和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名人,引领风气之先。
4、回望民国教育系列是珍贵的本土资料,给今天的教育可以提供重要的借鉴,认为编者在尘封的史料中勤奋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国不少历史真相,以新的视角给读者新的启发,实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5、历史不是线性的,而是多线条并进的,在社会的每个层面,不同的人物共同书写的历史才是真历史。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痛苦,读史使人快乐,读史是人们生命的一部分。
6、回望民国教育,从具体的侧面,到整个教育观,可以看到整个民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描写了民国人物是明清以来士人气质的遗音绝响。某些学校开一时之风气,仅仅是因为某个人而已,成其为万方来朝的求学圣地,是一种特例,而非一种制度性的、常规性的社会体制。如果是一种常规性的社会体制,那是可以持续、自成体系而不断被复制的。
名人推荐
本书用20万字的篇幅介绍了民国教育的来龙去脉,也援引众多教育家的箴言与笃行,让读者从理解近现代中国教育,这是珍贵的本土资料,给今天的教育可以提供重要的借鉴。作者在尘封的史料中勤奋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国不少历史真相,以新的视角给读者新的启发,实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袁伟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4 13:3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