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据《荆楚岁时记》、《魏书》等记载,绒制工艺品始于晋代或南北朝,多为妇女、小孩佩戴的头饰。宫廷婚礼上,后妃们也佩戴绒花,称为宫花。至今,
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清代帝后在婚礼时佩戴的各式绒花。绒花谐音“荣华”,所以民间凡喜庆佳节、敬香朝神等时节,妇女老幼都爱戴上一枝艳丽的鬓头绒花。传统的绒制小挂件,大多在花形的外框里点缀柿蝙蝠、“寿”字、牡丹等图案,挂于居室,寓意荣华富贵,事事如意。清末民初,北京、江苏
南京和扬州已成为绒制工艺品的传统产区北京崇文门外的花市大街有“东胜永”“瑞和永”、“鸿兴德”、“春华庆”等近10家专门经营绒花的商号。1955年以来,绒制工艺品由传统的绒花发展为绒鸟、绒兽以及盆景、建筑等100多个新品种,出口日本和欧美国家。
有以下几道工序:①炼丝,即将生丝炼成柔和、坚挺、不易倒毛;②将炼好的生丝染色;③下料,又称勾条,即将染好的五彩生丝分成小束,每束分摊在台板上,用剪刀将两端剪平,使之成为带状,然后用两根细铜丝夹住,并加捻绞紧,成为一根均匀而滚圆的绒条;④造型,按照作品要求,用剪刀、镊子等工具将不同色彩、规格的绒条粘合、组装为成品。绒制工艺品的题材大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寓意吉祥的内容,如富贵(牡丹)有余(鱼)、福(佛手)寿(桃)双全(钱)、龙、凤等。色彩以大红为主,粉红、中绿为辅,以黄、金色点缀,对比强烈,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
传统的绒花有鬓头花、帽花、胸花、戏剧花(舞台表演用)等。绒鸟有孔雀、锦鸡、鹦鹉、凤凰、绶带鸟等;绒兽有雏鸡、 猴、
熊猫、松鼠、免子拜月等。此外,绒制工艺品还有圣诞老人、盆景、挂件等。50年代以来,北京艺人张宝善、夏文富陆续创作了高约2m的一对“百花篮”和“百鸟图”以及“北京天坛祈年殿”等大型作品,其中“百鸟图”以凤凰为中心,在周围山石、树木上陪衬以 100多只不同种类、神态的鸟禽。“北京天坛祈年殿”作为国家级礼品赠送
苏联。
绒面皮一般说来是不能沾水不能沾油的,护理比较困难,应购买专门的绒面皮刷(三面刷:一面是细钢丝,一面是软胶刷,侧面是刮掉鞋底和鞋面接缝处的脏东西的)和绒面皮翻新剂来做正确的保养。
如果绒面皮沾灰了或者滴上了油,应先用干布将表面的灰尘擦掉,然后用刷子的钢丝面刷被弄脏的部分,将深入皮的细纹里的灰尘刷掉.然后用胶刷那一面顺着一个方向将绒皮上的毛理顺,因为绒皮的毛只有在向着同一方向的时候才会让整张皮呈现均匀统一的色泽。
(1)清洗:用2份洗洁精,1份醋,50份水(30~40℃)配成的溶液,用鞋刷蘸该溶液仔细刷洗皮鞋表面,要注意不要将鞋浸到水液中,并尽量不要让皮鞋吸入太多的水液。当将皮鞋表面基本洗净后,再用清水刷洗皮鞋表面一至二次。在阴凉通风处晾至半干。
(2)加油:用毛刷将
皮革加脂剂或乳化油(可从制革厂得到,含油量控制在(50-60%)均匀涂于清洗过晾至半干的绒面上),用量约每双鞋100克。涂刷过程中要注意尽量使油渗入皮中。放置30分钟后,用35℃清水刷去表面浮油,放在阴凉通风处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