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
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京剧剧团、演员进行行程安排和商务洽谈的部门
经济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京剧剧团、演员进行行程安排和商务洽谈的部门。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波又一波的戏改运动几乎将生存了200余年的京剧连根拔起。
朱啸风对此深有感触:“京剧有自己独特的生产规律,它不是以导演为中心而是以演员为中心的,所谓唱念做舞打说的都是演员的功夫。全国各地,不管大城市小城市,都有自己的剧团,一个剧团占一个剧院,剧团里有四梁四柱(各行当的主要演员),有二路演员(配角),还有跑龙套的。如果今天‘角’没来,二路的演员都是可以演主演的,而且演得也不次,照样有观众来看。特别好的大角来了,他们就演配角,好比陈道明主演,配角是濮存昕,刘晓庆主演,配角是章子怡,这戏怎么能不好看呢?四梁四柱、二路演员和龙套演员之间的分工是相对固定的。除非你特别出色,能冒出来,那再另说。这样就有人专门研究二路角色,马连良来了,余叔岩来了,他们的唱腔身段都有变化,跟唱对手戏的二路演员略微交代几句,双方就能配合上。从前只有‘说戏’,没有排戏一说,都是台上见的,照样不会出岔子。”
经济科
(香港京剧艺术团团长朱啸风)
那时的剧团都有“经纪科”,经纪科作用就像今天的经纪人一样,邀角,谈价码,安排档期。“好比9月份是马连良、梅兰芳来演半个月,接下来是于魁智、张火丁,再下来是裘盛戎和尚小云……一个循环结束之后,还是梅兰芳和马连良挂头牌,但这次是梅兰芳和于魁智合作,马连良和张火丁合作。又好比一出《霸王别姬》,今天是杨小楼和梅兰芳,我来看,下次是杨小楼和尚小云,我又要来看,因为味是不一样的。就像今天的招牌菜是红烧土豆牛肉,我点了,明天还是土豆和牛肉,但是,是咖喱味的,我还会点———这是京剧繁荣的原因:走马换枪。”朱啸风说。每个城市的剧院剧场是固定的,角是不固定的。观众能够保持长时间的新鲜感。1949年之后,这个生产规律被改变了:“比方这个剧团是于魁智和李维康,你要么不看,要看永远是《将相和》跟《四郎探母》。这样一来,角再好戏再好也没有用,如果梅兰芳天天《贵妃醉酒》,马连良天天《借东风》,绝对连我都不看!”
后来,“经纪科”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和“盘剥艺人的工具”被废除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28 14:5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