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杂志
经济导报1947年1月1日创刊,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杂志。许涤新等创办。在香港工商界和海外经济界有一定名声。每年元旦、广州交易会和国庆节都出版特刊。该刊逢周一出版,十六开本,每期40多页。近几年着重报道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方针、政策、措施和成果,介绍在中国大陆投资机会、进出口贸易的可行性和中国大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现状等。从1982年4月起,该刊在内地建立特约记者网,在中央13个部、委、局、行、13个省、区和18个市设有特约记者和通讯员。同时加强了香港财政和工商业的报道和述评,经常邀请香港财经界知名人士撰文就香港金融、地产、工商业、外贸等问题发表意见,出版专辑,在促进香港和内地经济贸易联系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该报社还办有经济咨询公司、经导出版公司、经导发展公司和经贸广告公司等。
历史沿革
《经济导报》最初是一份由香港一批经济记者私人入股,以及由他们联系一些工商业者集资创办的同人刊物。 1946年,由爱国进步报刊《华商报》主编经济版的赵元浩为首的几位经济记者发起,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在香港上环租用了仅有四五十平方米的半层旧楼成立了经济导报社,于1947年元旦出版了《经济导报》创刊号。
改革开放后,经济导报社及时抓住历史机遇,参与主办建国后第一个最大规模的沿海城市投资洽谈会,相继出版十多种经济定期刊物,在香港和内地组建多家附属公司和办事处,在内地投资经营多个合营企业,与多个国家级新闻单位和经贸机构合作出版多种经济专业书刊。
舆论阵地
《经济导报》一直以来受到香港、内地、台湾、澳门等地有关社会机构和社会翘楚的大力支持,是香港爱国爱港阵营的重要舆论阵地。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廖承志、习仲勋、余秋里等,先后参加过导报举办的活动;港澳政界、工商界领袖人物霍英东、董建华、马万褀、曾荫权、梁振英、何厚铧等,分别参加过导报举办的各种会议、活动,或为导报题辞;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许涤新、勇龙桂、于光远、钱俊瑞、刘国光等,多次为导报写稿,参加导报主办的座谈会、研讨会。 1991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北京中南海单独接见经济导报社代表团。 1996年《经济导报》创刊五十周年前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为《经济导报》题辞。
办刊方针
《经济导报》的办刊方针立足一个“导”字,扎根香港,面向全球,向外推介中国,向内介绍世界,在其办刊历史中,见证了香港的辉煌历程,也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导报》立志为两岸和平稳定及经济文化交流有所作为;立志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立志为内地新一轮改革开放再立新功。《经济导报》是双周刊,每期72页,全彩印刷。 《经济导报》秉承汇聚高端人才、服务高端人群的宗旨,广邀海内外顶级专家学者,致力于对香港、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趋势、大热点、大事件、大举措”进行深入观察剖析,打造专家学者、决策者、管理者、企业家等高端人群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平台。
主要栏目
封面专题、热点追踪、外媒速览、专家论坛、观察时评、财经透视、香港财经、台湾观澜、北京视角、国际舞台、产经透视、区域聚焦、历史钩沉、茶苑清风等。
2023年,香港经济导报再次改版。改版后的《经济导报》,学习借鉴《经济学人》等国际、港台、内地知名财经期刊的版面结构和版式风格,共设七大板块二十余个专栏,细分大财经,专业性更强、港味更浓、国际范更足。在选题上,讲究“视野开阔,切口小巧,挖掘深入,生动可读”,提倡记者多讲故事;文章篇幅上,大刀阔斧砍掉冗长空洞的稿件,除个别主打稿外,普遍以短稿和千字左右的文章为主。改版后,在杂志厚度不变的前提下,文章篇数较先前旧版增加近一倍。
读者对象
《经济导报》读者定位面向两岸政、商、学、科技界精英人群,为大中华地区英才提供高端财经视角。
发行区域
1947年开始在本港及海外发行;1970年代进入中国内地发行;1993年特许在中国内地扩大公开发行;2002年获台湾当局批准在台湾发行。上架书店遍布岛内15个县市,在金石堂及诚品书店旗下就有102家书店上架。
组织机构
执行总编辑 康剑波
社委会 林子权、胡倩怡、林少喜、舒志勇
社长助理 邢宝华
助理总经理 肖建花、陆丰
新闻中心 林少喜(总监) 陈佩珍(首席记者)、纳婕谧(首席记者)、冯吉宏、何洁霞(主笔)
财经工作室 马丽琼(主任)
视觉工作室 毕洁旻(主任)、吴梓泳
国际传播中心 舒志勇(总监)、 吴群英(副总监)、 刘妍伶(主任)、刘波(副主任)、赵芃程、杨冰馨、梁帆(首席记者)
梦婷工作室 芦梦婷
蔡丞俞工作室 蔡丞俞
台海新闻中心主任 许国玺
深圳新闻中心执行主任 董新凯
特邀主笔 张立
特约记者 王蔚岚
台湾分社社长 苏聪德(活动业务)
亚太分社社长 梁嘉杰
参考资料
關於我們.經濟導報.
關於我們.經濟導報.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2 14:5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舆论阵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