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密度
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与区域面积之比
经济密度,是指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区域面积之比,表示每平方千米土地的产值
定义
经济密度是指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与区域面积之比。
其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经济效益的水平,一般以每平方千米土地的产值来表示。
它表征了城市单位面积上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土地利用的密集程度。
主体动力机制
(1)经济密度演化的宏观动力——经济增长
经济因素是经济密度演化的根本动力因素。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会相应提高,其需求层次、消费结构也将会发生变化。需求的变化直接导致某些产业加速发展,同时也会抑制另外一些产业的发展,促成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地区经济密度。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密度演化的宏观动力。
(2)经济密度演化的中观动力——产业结构转变
经济密度演化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密度演化的动力也各不相同。这一演化的初始阶段,工业化是基本动力;发展阶段,第三产业作用增强;成熟阶段,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动力。从经济密度演化的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转变是经济密度演化的动力因素之一。
(3)经济密度演化的微观动力——生产要素流动
在经济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力地域空间布局的变化,并通过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转移与整合来实现。这种转移主要是要素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转移,这一转移过程实质上是经济密度演化过程。要素的流动是经济密度演化动力机制系统框架中的直接推动力。
(4)经济密度演化的内生动力——城市化
城市化伴随经济密度演化的整个过程,是经济密度演化的内生动力。其主要体现为城市的集聚引力、乡村的裂变推力和城市的辐射张力。城市的聚变引力、乡村的裂变推力和城市的辐射张力,在城乡相互作用过程中同时存在,但在不同的发生区域和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各自表现的强弱程度不同,对经济密度演化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5)经济密度演化的协调动力
除上述几种主要动力因素外,经济密度演化还受到区域发展基础状况,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家投资政策、户籍制度、行政区划),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等新经济因素的影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28 14:21
目录
概述
定义
主体动力机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