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融《
伤寒论》和《
金匮要略》方于一炉,对原书条文进行重新整理编排,并结合原书条文,对人的生理病理、经方之医理药理进行阐释,尽量言其然并言其所以然,并于方后附名医医案,突出实用,力求还经方至平至易之原,使其治病之原理更加清淅明了,对学习运用经方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虽来源于基层,但文笔流利,阐发医理深入浅出,学术特色和行文风格颇具中西汇通学派的韵味。
余素喜中医医籍,尤钟情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十数年来,勤读细思,未尝中缀,从茫然不知所以至自觉游刃有余,约经三个阶段:其始,初读《伤寒》、《金匮》二书,觉文简意深,前辈医家之运用神乎其神,难以把握,自用经方,则虽每有小效,然多为生搬硬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继之,余广读注解之书,虽每有所得,然有如堕烟海之感,盖前辈医家之注解,多偏于五行六运,似是而非,不易掌握,直至数年之前,先后喜获《经方实验录》、《伤寒质难》、《
医学衷中参西录》、《脉学正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数书,细研之后,积年之惑,始渐消融。忆初获《经方实验录》之时,几手不释卷,积惑消融之乐不可支、心痒难耐状至今记忆犹新,余于详读此书之后,经方之药理方始渐明,于研读《伤寒质难》一书之后,中医之病理亦始渐明也。其后,熟读深思、细研群书,始明治伤寒之学,当明血运水运之原理,盖人之所以病者,乃人体血运水运之病也,用药者,所以复人体血运水运之常也。血运水运之原理既明,则犹如疱丁之解牛,无往而不利也。余获治伤寒之钥匙后,复细研《伤寒》、《金匮》二书,细读之余,每感条文之编排不尽合理,或重复,或歧出,或错漏,或错位,难以反映其真实之貌,遂萌生重编条文复加以阐释之意,于是乎,乃合二书之条文于一处,重新编排,删减歧出,查漏补缺,并以前辈医家研究之所得,杂以自已之心得发明,对条文加以阐释,以血运水运之原理贯穿全文,力求融会贯通,使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历时五年有余,几经损益,方始定稿。 古人谓学画之法,必经画山不肖山且无神韵、画山肖山而无神韵、画山不肖山而有神韵三个阶段,余之学用经方,其过程亦大约如是,从死搬硬套至择用加减,乃至运用经方化裁、自立新方,从茫然不知所以至游刃有余,期间之苦乐,唯有自知。 今日之中医,日渐昌盛,个人之浅知陋见,犹萤虫之光,不足以言明,然野人献曝,自以为美,不揣浅陋,编写书稿,但求抛砖引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