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世大典》,原称《皇朝经世大典》,又称《元经世大典》,元人赵世延、虞集等纂修,全书880卷,目录12卷,附公牍1卷、纂修通议1卷。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冬诏修,至顺二年(1331年)五月成书,历时一年半。惜此书已佚,现今只能从《元文类》(《国朝文类》)、《永乐大典》残本等书中保存的此书少量佚文以及《元史》的《文宗纪》《虞集传》《儒学传》等记载中,大致获知其纂修宗旨、内容、体例和成书经过。
《经世大典》是元文宗时,赵世延、虞集等“参斟唐宋会要之体,荟萃国朝故实之文”,仿效六典之制修纂的元代第一部大型通制性政书。它分类记载了元初至文宗朝的帝王谱系、诏训、职官、礼乐、经济、军事、外交、法律、匠作等典章制度,总结了元朝建立以来典制的更替演变,是元代典制之集大成者。再加上,《经世大典》乃当朝人修当朝史,史料多来自官方原始档案,史料可靠性、真实性较《元史》等书为高。《元史》各志基本上是从《经世大典》摘录编纂而成,《元史》的一些传记也可能出自大典。因此,大典是考校元代文献的最基本史料,对元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周少川教授穷尽20年之功,广搜史料、详加考据,与合作者魏训田、谢辉一起整理而成的《经世大典辑校》(中华书局,2020年出版),实为元史研究的又一新贡献。
修书目的
元文宗诏命纂修此书的目的,虞集在《经世大典序录》中概括为:“慨念祖宗之基业,旁观载籍之传闻,思辑典章之大成,以示治平之永则”(《元文类》卷四〇),这反映出元朝统治者在政治上的考虑。元文宗为此书赐名《皇朝经世大典》,要在“经世”,即政治实践。元文宗在文治方面有所建树,而诏修此书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书本体例
该书体例﹐参考了唐﹑
宋会要﹐而有所创新。如工典篇分为宫苑﹑官府﹑仓库﹑城郭﹑桥梁﹑河渠﹑郊庙﹑僧寺﹑道宫﹑庐帐﹑兵器﹑卤簿﹑玉工﹑金工﹑木工﹑抟埴之工﹑石工﹑丝枲之工﹑皮工﹑毡罽﹑画塑﹑诸匠二十二目﹐多为唐﹑宋会要所无。
各篇﹑目正文之前﹐均有叙文说明其内容梗概﹐或变革之因﹐或设立宗旨﹐便于读者了解﹔这种
编纂方法亦较唐﹑宋会要为胜。其所依据﹐多为中朝及外路各官府文件﹐但将蒙古语直译体改为汉文文言﹐并删去了公文中的吏牍繁词。
内容简介
《经世大典》以元文宗所建奎章阁学士院承修,
赵世延、虞集等纂修,燕铁木儿按照国史例监修,又命相关的学士“译国言所纪典章为汉语”(《元史·文宗纪三》)。纂修过程中,虞集等“以累朝故事有未备者,请以翰林国史院修祖宗实录时百司所具事迹参订”(《元史·虞集传》),以确保《经世大典》所据资料的完备,而其正式开局纂修,是在至顺元年(1330年)四月。奎章阁学士院以独立纂修,仅一年多的时间,成此巨制,虞集等人的筹划、组织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世大典》的体裁,是遵照元文宗指示,仿唐、宋《会要》之体,又参照《唐六典》而折衷之。“其书,悉取诸有司之掌故而修饰润色之,通国语于《尔雅》,去吏牍之繁辞。上送者无不备书,遗亡者不敢擅补。”(《元文类》卷四〇)全书凡10篇:“君事”(以皇帝为中心)4篇,即《帝号》《帝训》《帝制》《帝系》;“臣事”(以政治体制为中心)6篇,即《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君事”各篇,有叙无目。“臣事”诸典,各自立目,典有总叙,目有小叙。其内容,从诸典总叙及各目小叙的说明中,可知其大体。如,《治典·总叙》记载,“《书》曰:冢宰掌邦治。天子择宰相,宰相择百执事,此为治之本也。故作《治典》。其目则有官制沿革,以见其名位、品秩、禄食之差;有补吏入官之法,以见用人之序;附之以臣事者,则居其官、行其事、其人、其迹之可述者也。”其他各典,皆类此。苏天爵编集《国朝文类》,把《经世大典》的序录及各典总叙、各目小序尽数收入,为后人了解元代这一浩大工程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书本散佚
该书明初修《元史》时多有引用﹐《永乐大典》亦予辑录。
正统六年(1441)﹐尚见於杨士奇所撰《
文渊阁书目》﹐但已残缺。
万历三十三年(1605)
孙能传﹑
张萱撰《内阁藏书目录》﹐该书未列﹐想已遗佚。今人所见该书遗文﹐除《
元文类》所收《经世大典序录》及
中华书局影印《
永乐大典》残本中存留的一部分外﹐尚有《广仓学宭丛书》所收之《大元马政记》﹑《
元代画塑记》﹑《大元毡罽工物记》﹑《大元官制杂记》﹑《元
高丽纪事》﹐均为前人从《永乐大典》辑出﹐总约十馀卷﹐还不及全书百分之二三。
《经世大典》尚存的这部分文字﹐内容涉及
市籴粮草﹑仓库﹑
招捕﹑
站赤﹑
急递铺﹑海运﹑高丽﹑
缅甸等事﹐为研究
元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工艺技术﹑中外关系的重要资料。
如据《经世大典 站赤》记载,元朝全国驿站多达一千五百余处。元朝驿站设置范围很广,东连高丽,东北至
奴儿干,北达
吉利吉思,西通
伊利汗国,西南抵
乌思藏、南接
安南、缅国。驿站有水陆之别,陆站用马、牛、驴、狗;水站用船。驿站由
站户服役。各站所置站户及交通工具数额不等,依据繁闲而定。大站置驿令,小站置提领,关会之地置脱脱禾孙(查验人员)。各地驿站归地方官府
提调,统隶于
通政院、中书省兵部。乘驿人员以朝廷所发的
圆符、铺马驿旨为信物。元朝后期,驿站管理混乱,站户不堪虐害,逃亡严重。
整理出版
《经世大典辑校》,
周少川、魏训田、谢辉 辑校,中华书局2020年5月出版。《经世大典辑校》被列入“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是元代典制的集大成之作,研究元史必备的基本史籍,“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经世大典辑校》一书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地收录大典现存佚文,最大限度地恢复大典原貌,以求更好地保护这部已严重残缺的古代史学名著,为学界提供一部便于利用的重要史籍。
本书为《经世大典》的首次系统全面整理(辑佚、点校)。本书辑校的思路清晰明确:以史源学的原则收辑散见于各种古籍的《经世大典》佚文,尽可能恢复佚书原貌,充分体现辑本的还原性和可信度。本书辑佚以《元文类》所存佚文、《永乐大典》残本所存佚文、文廷式辑本、其他史籍文集所引佚文为先后顺序,依次辑入大典框架;佚文有重出者,择善而存,删去重复;又以清人多种辑本为校勘。并收入《进经世大典表》、《经世大典地理图》。辑校本在各类目之下,附有“考校记”,记述佚文出处,考证有关类目的设置和佚文的归属,以及文字取舍的原因,交代异文校勘的情况。文后附录有关记述、考证《经世大典》的诗词、题识、跋语,列《〈永乐大典〉残本所存〈经世大典〉佚文表》等。
大典意义
元修《经世大典》,凸显出元朝统治集团对于规模空前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自豪与自信。如,书中这样解释“帝号”:“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夫大天下之统,壹天下之心,莫重于号,著帝号篇。”其总序称,元朝的建立,“疆理广袤,古昔未有”,“肇基建业,至于混一”。这种大一统的局面,是对唐、宋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经世大典》所要彰显和宣扬的。
《经世大典》作为元朝典章制度历史沿革的记述,有一些反映游牧民族特色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突出反映了元朝统治集团对中原王朝历史传统的高度认同。
例如,元文宗明确指出,“仿唐、宋《会要》,著为《经世大典》”。这表明,元朝统治者自认为是唐、宋政权的继承者,因此,对唐代的典章制度史《唐会要》、宋代的典章制度史《宋会要》十分重视,要求仿照唐、宋《会要》编纂本朝的典章制度史。
《唐会要》始于朝廷官修,终于宋初王溥续成,为书百卷,受到唐、宋两朝的重视。《宋会要》由宋朝专门机构“会要所”所修,成书2200卷,但未刊行。宋亡,书稿入元,成为元代史家纂修《宋史》的重要资料。《宋会要》原书已佚,有清人徐松所辑《宋会要辑稿》之影印本及缩印本流传。元文宗对唐、宋历史和典章制度的重视,是编纂《经世大典》的历史背景和学术依据,深刻地反映了元朝统治者的历史文化认同。
元朝统治者在政治修养和思想修养方面,十分重视儒家学说。《经世大典》第七《礼典·进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广收诸儒学士,“在位三十余年,凡大政令、大谋议,诸儒老人得以经术进言者,可考而知也”。元文宗开奎章阁,“陈祖宗之遗训,考经史之格言,以养德性,以成事功,而文治大兴矣”。元朝统治者继承了宋朝的经筵讲席制度,由大臣给皇帝讲读经史典籍,这里说的“进讲”或许比经筵更加灵活,而且很强调“德性”的修养。
元朝把祭祀孔子定为国制。《经世大典》第七《礼典·宣圣庙》说,“有国家者通祀仲尼于天下”,元朝“庙祀如故,而学隶焉。舟车所至,凡置郡县之地,无小大莫不皆有庙学。其重者,京师有国学之建,东鲁有阙里之祠。至于褒封圣门之重,崇抚儒者之勤,尤为盛大矣”。由此可见,尊孔子、祀孔庙、重儒学,是元朝的国策之一,也是对中原王朝历史传统的继承。在传承基础上,元朝也有所创新。行省制度的设置,即是突出的一例。后世的省制,即源于此,意义重大。
元代著名学者欧阳玄在《进〈经世大典〉表》中写道:“尧舜之道,载诸典谟,文武之政,布在方册。道虽形于上下,政无间于精粗。特于纪录之间,足见弥纶之具。是以秦汉有掌故之职,唐宋有《会要》之书,于以著当代之设施,于以备将来之考索。”这段精练的论述,高度概括了《经世大典》的纂修目的、接续传承和历史价值。
《经世大典》是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部典章制度史著作,是在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高度认同的基础上纂修的一部代表性历史典籍,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历朝修书
至顺三年三月进 欧阳玄
“尧舜之道,载诸典谟;文武之政,布在方册。道虽形于上下,政无间于精粗。特于纪录之间,足见弥纶之具。是以秦汉有掌故之职,唐宋有《会要》之书,于以著当代之设施,于以备将来之考索。我国家受命龙朔,缵休鸿基。发政施仁,《行苇》之忠厚世积;制礼作乐,《关雎》之风化日兴。纪纲具举于朝廷,统会未归于简牍。钦惟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陛下,总揽群策,躬亲万几。思祖宗创业之艰难,与天地同功于经纬。必有铺张,以揭皦日;必有述作,以藏名山。爰命文臣,体《会要》之遗意;遍敕官寺,发掌故之旧章。仿《周礼》之六官,作皇朝之大典。臣某叨承旨喻,俾综纂修。物有象而事有原,质为本而文为辅。百数十年之治迹,固大略之仅存;千万亿世之宏规,在鸿儒之继作。谨缮写《皇朝经世大典》八百八十卷,《目录》十二卷,《公牍》一卷,《纂修通议》一卷,装潢成帙,随表以闻,伏取进止。”
备注1::《进经世大典表》,文中有这么一句话:“百数十年之治迹,固大略之仅存”,《经世大典》于1331年修成,从1206年立国到1331年,一共120多年,的确是“百数十年”。
备注2:根据《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记载:
至顺元年五月八日(1330年5月25日),丞相燕帖木儿率文武百官及僧道、耆老,奉玉册、玉宝,为元文宗上尊号:“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