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省当涂县新市镇叶家桥村一内河。始建于南宋绍熙元年之前,长22.2米,宽4.25米,高5.2米,三孔拱形青条石结构。是当涂县现今保存较为完好,且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桥。绍司河是横山来水的分水河,它将横山来水直接送入丹阳河,并且承接由
丹阳河注入的长江来水,河水滔滔,经年不息。绍司桥的落成,保证了溧水至当涂官道的陆路畅通,历史也成就了绍司桥曾经的辉煌。
位于安徽省当涂县新市镇叶家桥村一内河。始建于南宋绍熙元年之前,长22.2米,宽4.25米,高5.2米,三孔拱形青条石结构。是当涂县现今保存较为完好,且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桥。在当博公路兴建之前,是当涂至溧水官道上的重要桥梁。相传是居住在丹阳湖和石臼湖交界处的袁时圩一带几个商人,经常往来于当涂,见此处靠渡船过岸,行人极不方便,随捐资建桥,可是到了工期快结束时,掌事的人把捐资款赌输了,无钱收工,其他捐资人不肯再捐,此桥成了半拉子工程,既无桥碑也无桥名。 后人虽完成了工程,却被如何确定桥名难住了,清岁贡生在桥下得一寸砖,见上有“绍熙元年四月初九赵师”十字,甚感委曲,不知命桥为“绍师桥”还是“赵师桥”。到了民国二十二年,捐资修桥的人也感委曲,干脆以“绍熙年间所造”之意正式命桥名为“绍司桥”。
绍司河是横山来水的分水河,它将横山来水直接送入丹阳河,并且承接由丹阳河注入的长江来水,河水滔滔,经年不息。绍司桥的落成,保证了溧水至当涂官道的陆路畅通,历史也成就了绍司桥曾经的辉煌。
最迟至明嘉靖年间,绍司桥变成了了水旱码头。从绍司桥东桥头过新市街至尚甸(新市街东四华里),官府铺设了一条带车辙槽的青石板路,绵延十里(至今仍可在田间见到散落石板)。沿河两岸,尤其是桥东新市、新博、博望及溧水诸多乡镇的商贾在此转运货物,为此,官家在桥东一华里处设立了有司衙门,名为“当涂城东第一衙”(今衙头村),民间称为“严嵩府”。由此可见绍司桥当年繁华之一斑。 绍司桥,顾名思义是南宋绍熙年间所造的桥,但绍司桥亦名绍师桥、赵师桥和善桥。缘何如此杂乱?这须从民间传说和当涂县志(1935)记载说起。在南宋绍熙元年之前,绍师河就是河东居民到当涂城的必经之路,来去必须摆渡过河,人行车载极为不便。石臼湖畔袁宅圩有三个商人经年累月进域贸易,苦于船渡,同时也想为当地居民做件修桥的善事,便商议着共同捐资在渡口造一座石桥。工程很快上马,人们甚为感激,可是临到石桥竣工的时候,由于掌事的商人赌钱把捐资输光了,工程被迫下马,成了烂尾桥,商人们自然无颜树碑立传,故无桥名。善始而不能善终者当令人嗤笑,然乐善好施者并未止如此,后续工作照计划完成,但他们毕竟不是造桥第一人,也无意去树碑立传。
当地有人说“绍司桥”的音跟当地方言“臊死桥”音相同,有贬义,是最初的称谓,究竟出自于何朝何代,无人能说清。据《
当涂县志》(1935)记载,清朝一贡岁生在桥下得一寸砖,上有“绍熙元年四月初九赵师”十字,遂有“赵师桥”一说,但过于牵强。唯有“绍师桥”一说颇有意思,大有评桥论德的味道:绍者:继续、继承也;师者:效法,即善始也能善终者才值得人去学习或效仿。民国二十年七月发生普遍性大洪水,桥毁损严重,民国二十二年政府重修,故有人名曰该桥“绍司桥”,指继续修造的意思。这是曲解,桥梁有异于其它建筑物,它在承受人行车轧的同时,还须抗御洪水,哪有不受损之理,若修桥人均以“绍司桥”一以冠之,普天之下岂不万桥同名?所谓正名者,“绍司桥”乃“绍熙年间所造”,可作牵强附会之解。
桥名如何确定,任由百家争鸣,作为祖祖辈辈生活在绍司桥周围的人们受桥所慧,感谢那些形形色色的弄桥人,在他们心目中,这就是一座“善桥”。建国后在行政区划时,该地域以“善桥大队”、“善桥行政村”命名。
然而,1977年3月丹阳新河建成后,绍司河成了一条死河,绍司桥下波澜不惊,帆船绝迹,桥上没了如梭的行人和车水马龙,空桥枯立,孑单影孤。2005年并村区划,“善桥村”消失除名。若干年后,随着岁月流逝,绍司桥谓之“善桥”之深刻涵义将落入历史的尘埃。
但当地的老百姓有说法,认为始造桥者善始不能善终,“燥死人”,该名桥为“燥(方言: 同绍音)死桥”,而后人不计前嫌,几次捐资补修,看视补了桥,实为补了羞,善了终。后人口头上称“绍司桥”为“善桥”,。建国后在行政区划时,该地域一直以“善桥大队”和“善桥行政村”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