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戏(绍兴目连戏),流传于
浙江省绍兴市地方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绍兴目连戏源出何处,众说纷纭,主要有两说:或据明末张岱《陶庵梦忆》“目莲戏”条载其叔张尔蓝在绍兴搭台请安徽“旌阳戏子”演三日三夜目连戏,以致“万余人齐声呐喊,熊太守谓是海寇卒至,惊起,差衙官侦问,余叔自往复之乃安”云云,即误以为是绍兴目连戏传自安徽旌阳。殊不知,此前的目连戏已在绍兴盛行,时人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杂调”评绍兴目连戏说:“全不知音调第效乞瞽儿沿门叫唱。无奈愚民傻佛,凡百有九折,以三日夜演之,哄动村社。”又在《祁忠敏公日记》“弃录”崇祯已卯(1639年)五月三十日写道:“是晚,柯桥又演目连戏,竟夜不能寐。”从“又演”二字可知目连戏演出在当时已普遍,早在“旌阳戏子”来绍兴之前,绍兴一带已到处有目连戏演出了,所谓“旌阳说”自然就站不住脚了。二是“淳安说”,此说据《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编者明安徽祁门人郑之珍自署“新安高石山人”,而“新安”三国时属吴,曾经包括浙江淳安、遂安在内,于是有人误认为郑之珍为浙江淳安人,绍兴目连戏即传自淳安人所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其实此处的新安是徽州的别称,徽州,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辖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其中早就没有了淳安。可见郑之珍不是淳安人,而是新安祁门人,明万历补邑庠生,年代较晚,《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不是他创作的,而是从民间收集加工编辑而成,由于收集不可能全面,所以流传在绍兴一带的尚有几十出目连戏未被他收入,可见其时代要晚于绍兴民间本,“淳安说”亦靠不住。淳安确有目连戏,那是郑本流入淳安之后才有的,比绍兴目连戏迟得多,自然构不成源流关系。
上述二说有一个共同点,即均忽略了目连戏的原创地河南开封及其迁移地杭州、绍兴、温州等地。开封曾是北宋的国都,又称“东京”“汴京”。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载,开封“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这是目连戏的较早记载,可知目连戏较早出自开封一带,原为宋杂剧中的一个剧目。后随南宋迁都杭州,此剧亦随其他杂剧南下,时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等对南方各地中元节祭祀“目连救母”习俗均有较详记载。虽然因为史籍失载,于南戏存目中未见有《目连救母》,按理当少不了此剧的演出,从宋金间有院本《打青提》,南宋淳祐年间宁波已有曲艺形式的“说话”底本《佛说目连救母经》,亦可作为旁证。周贻白《中国戏剧与杂技》则直截了当地指出南戏“温州杂剧”实际上是“以北宋时《目连救母》这一类以表演故事情节为主的杂剧为基础,由南迁的路岐人流传到浙江一带,进而与温州当地的里巷歌谣及村坊小曲等具有故事性的一类歌唱相结合,由是发展成为所谓戏文”。如确实如此,则其时绍兴一带早有目连戏演出了,因为跟随宋高宗南迁的“路歧人”是先到绍兴再到杭州、温州、泉州等地的。可见南方各地目连戏均传自北宋开封一带,绍兴目连戏亦不例外。历经元杂剧、明传奇至明末衍变为高腔之后,绍兴目连戏日趋兴旺,至清及民国依然强势不减,堪称是全国目连戏的重镇。至于受郑本的影响也是可以肯定的,因为经过文人郑之珍整理之后的本子,情节连贯,文字通畅,关目紧凑,曲牌规范,便于搬演,受到艺人喜爱,流传甚广,正如王阳明所说:“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其时既然已与名剧《西厢记》并称,影响之深广可见一斑。然而这种影响并不能否定绍兴目连戏早于郑本,并自成系统,这从现存绍兴目连戏传本中的不少关目为郑本所无亦可证明这一点,因为郑本是在搜集、整理民间传本的基础上产生的,理应早于郑本。
文化特征
绍兴目连戏与国内流行于其他地区的目连戏相比,绍兴目连戏在出目、唱腔、表演风格等方面均有其鲜明特色。譬如《男吊》(又作《男红神》)、《女吊》(又作《女红神》)、《白神》(又作《调无常》或《跳无常》)、《出鹤》《收鹤》等,均为其他地区的目连戏中不得见而为绍兴目连戏所独有的出目。其中的《男吊》《出鹤》《收鹤》等在表演风格上特色尤为突出,在演出时仅以演员的表情、舞蹈、武术、杂技等表演来表现角色的喜怒哀乐,叙述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相当于“哑剧”表演。而处于绍兴市东部的上虞地区更是素来有演出《哑目连》的习俗,全场演出达三个多小时,没有一句唱和念,全凭演员的表情、身段、武术、特技等来敷演故事。绍兴目连戏中的这些“哑剧”表演在民间的演出过程中,深受观众的喜爱。绍兴目连戏中的“哑剧”表演形式绍兴目连戏中的“哑剧”表演形式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技巧性的杂耍表演、舞蹈化的身段表演、诙谐式相互挑弄的肢体表演,此外还有一些特技表演等。这些表演形式既可以单独呈现,也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舞台上共同呈现,可以说绍兴目连戏中的“哑剧”表演是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表演手段的综合性的艺术呈现。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绍兴目连戏经过长久的积淀与升华,展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堪称绍兴民间信仰习俗和戏曲文化的基石,具有较高的文化与学术研究价值,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传承状况
和许多地方剧种一样,绍兴目连戏在“文革”期间被当作封建文化糟粕与“四旧”典型,遭到较大破坏。随后,因社会转型等种种原因,绍兴目连戏渐渐销声匿迹,几近失传。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绍兴市文化馆、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目连戏(绍兴目连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公示,绍兴市文化馆(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的目连戏(绍兴目连戏)项目合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绍兴市文化馆(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留保护目连戏(绍兴目连戏)项目的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8年8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目连戏展演”在北京恭王府大戏楼举行。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携绍兴目连戏《女吊》参加演出。
2019年4月13日,由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和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打造的《目连救母》(上下本)在绍兴市文化馆百姓剧场鸣锣开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