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粘液
在某些细菌表面粘附的琼脂状和粘液状的物质
在某些细菌表面粘附的琼脂状和粘液状的物质称为细菌粘液。粘液放线菌合成大量的胞外多糖对细菌在载体表面的粘附、细菌的凝聚以及生物膜的形成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细菌通过菌体表面的胞外多糖粘附至载体表面,并借助这些高分子量的多分支的特殊结构发生细菌间的凝聚以不断网络浮游相中的浮游细菌。通过不断网络浮游细菌和微菌落中细菌的增殖,从而形成生物膜结构。
概念
细菌粘液( bacterial slime /bacterial mucilage)
在一部分细菌中,其细胞壁外面附着有琼脂状和粘液状的物质,此称为细菌粘液。有的是多糖,有的是由有限种类的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使细菌浮游在墨汁中或进行特殊染色,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所看到的粘液呈原膜状,则称为荚膜;如果看不到清楚的结构,则称为粘液层。胞外多糖在粘液放线菌形成的生物膜中所在的位置,与细菌分布的位置一致,说明微菌落中细菌包埋在这些粘性基质里。胞外多糖结合在细菌表面,形成菌囊样的结构。
作用
细菌为适应环境、有利于生存,在粘附于组织或 其他物体表面时分泌多糖基质一藻酸盐、纤维蛋自、脂蛋白等多糖蛋白复合物,使细菌相互粘连成膜状物, 即菌膜,又称生物膜(biofilm)。这是有别于浮游方式 的一种细菌生长方式。
举例
粘液放线菌
采用微生物厌氧培养技术将粘液放线菌在玻璃片上形成24h单菌种生物膜,用荧光染料 Fluorescein、BODIPY和Calcofluor进行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其形成的生物膜结构和其中胞外多糖的分布。结果玻璃 表面粘液放线菌粘附形成致密的生物膜,大量微菌落和沟壑间隙是其所形成生物膜的特征。临近粘附表面的生物膜基底部位细菌密度较低,而中部则较致密。生物膜 中胞外多糖分布与菌落中的细菌分布一致。结论粘液放线菌依靠其合成的胞外多糖聚集形成了生物膜。
细胞外多糖是粘液放线菌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子。 通过抑制粘液放线菌合成胞外多糖有可能减少粘液放线菌生物膜的形成进而有望减少粘液放线菌的致病机会。
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极易吸附于黏膜表面形成生物膜,引起临床的难治性感染。临床细菌学检验中发现,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患者标本中每年均有检出。细菌为适应环境、有利于生存,在粘附于组织或其他物体表面时分泌多糖基质一藻酸盐、纤维蛋白脂蛋白等多糖蛋白复合物,使细菌相互粘连成膜状物,即菌膜,又称生物膜(biofilm)。这是有别于浮游方式的一种细菌生长方式。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是铜绿假单胞菌自然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在黏膜表面产生大量粘液——多糖藻酸盐等,从而持续定植、形成生物膜。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的咯痰涂片可见铜绿假单胞菌形成大量微小的生物膜碎片,其周围有大量游离的裸菌。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49
目录
概述
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