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米胡同,是明代就有的老胡同,当年在这里加工大米,所以叫“细米营”。清代改叫“细米巷”。民国年间,曾叫细米胡同,后又改叫细米巷。1965年,称细米胡同。位于北京市崇文区,旧称细米巷,细米营,附近有细米厂、米市口,以前曾是粮食市场。修建祈年大街被拆除。
位于北京市
崇文区,旧称细米巷,细米营,附近有细米厂、米市口,以前 曾是
粮食市场。在北京广安门内著名的
回民聚集区——牛街附近,在高楼大厦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叫作细米巷的
小胡同。
清代改叫“细米巷”。民国年间,曾叫细米胡同,后又改叫细米巷。1965年,称细米胡同。
祈年路是崇文区的重点道路
建设工程,它使行人、车辆从天坛北门至王府井大街以及再往北,到
安定门变为通途。
祈年大街位于前门大街和崇文门外大街之间,北面隔崇文门西大街与台基厂相望,南至天坛路,正对天坛北门和祈年殿。这条路从北往南,穿过崇文门西小街、
东打磨厂街、
东兴隆街、东茶食胡同、大都市街、
清华街、东晓市街、西园子街等几条主要街道,将细米胡同、南官园胡同、河泊厂西巷拆除,合称“祈年路”。
走在宽阔平坦的祈年路上,令人忆起其历史旧址。
护城河。清末光绪年间修建的京(北京)奉(今沈阳)火车,因首发站设在前门东侧,在这段城墙和护城河之间铺有铁轨,京奉和京浦火车出入北京都在这里经过。
北京解放后,1959年新北京火车站落成通车使用,原前门东站停用,因之,这段
铁轨也就被扒去。后来又将这里城墙拆除,修成
马路,
护城河改为暗河。
明朝时,
灵境胡同分东西两部分,东段因坐落有
灵济宫,因此被称为灵济宫,西部南侧有
宣城伯府,因此称宣城伯后墙街。清朝时,以西黄城根南街为界,东段因原“灵济宫”逐渐变读为灵清宫、林清宫(传说和嘉庆年间攻打皇宫的反民林清有关),因此被称为林清胡同,西段则称为
细米胡同。1911年后,进入民国时期,东段改称为黄城根,西段则称为灵境胡同。1949年后,两段并称为
灵境胡同。
1985年,市政府开始对灵境胡同进行
改造,胡同西段的民宅拆除,建起6层的居民楼。到1988年,已有新居民楼13座,胡同被拓宽成了一条小马路.1992年前后,灵境胡同再次扩宽。目前最宽处32.18米。
关于胡同二字最早出现的时间,一般认为始于元代。元大都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大街24步,约合36.96米;小街宽10步,约合15.4米;胡同宽6步,约合9.24米。居民区划分为50坊,胡同街巷413条,坊各有门,门上署有坊名。但胡同的名称大多是人们约定俗成、并历经岁月的沉淀流传下来的。比如元代已经出现的砖塔胡同,即是缘于胡同东口有一座万松老人塔。砖塔胡同的名称到现在已叫了700多年。
以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花草树木命名。过去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开门的七件事以及花草树木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胡同名儿中自然会有所反映。柴棒胡同、细米胡同、油坊胡同、盐店大院、酱坊胡同、醋章胡同、茶叶胡同、棠花胡同、草园胡同等,既温馨亲切又不乏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其中,以树木命名的胡同最多,共计200多条。北京人自古就有植树的传统,几乎每条胡同、每个院落都植有树木。树木给人们提供木材、带来果实,同时也寄予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枣树寓意早富、石榴寓意多子多孙、桃树代表长寿、桂花树代表富贵荣华……不过,这些树大多种在院子里,在胡同或者大街上种植最多的是国槐。作为北京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乡土树种,国槐曾与侧柏一起,于1987年被确定为北京的市树。槐柏树街、双槐树胡同、四根柏胡同、枣林斜街、五棵松路……北京的树与胡同相依相伴,将胡同装点得郁郁葱葱、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