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瘰疣螈,是
蝾螈科疣螈属两栖动物,也叫红娃娃鱼、娃娃蛇、红蛤蚡。成体全长13-19厘米,雄性长约13.2厘米,雌性长约14.4厘米;头部较大而扁,近圆形,长宽约相等;躯干圆,头吻端钝圆或平切而高;鼻孔小,近吻端,眼径大,几与吻等长;口裂大,在眼后角的后端;唇褶在口角部的略为显著;上下颌有细齿;舌较小近圆形。全身皮肤裸露无鳞甲,尾终生存在,长且侧扁;四肢和足均短,前肢各4指,后肢各5趾;后肢推动身体前进,腹部着地;全身体色以橙红色和黑色为主;身体两侧各具一列圆球形凛粒,彼此界限分明。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红瘰疣螈生活在海拔1000米~2400米林木繁茂、杂草丛生及其水稻田附近的山区。成螈营陆栖生活。非繁殖期多栖息在林间草丛下或阴湿环境中,觅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
分布范围
中国:
仅见于云南西南部陇川及其附近。西藏和云南的泸水、丽江、保山、腾冲、永德、龙陵、陇川、盈江、景洪、绿春、景东、双柏、新平、建水等地区。广西桂林也有发现。
世界:
越南,泰国与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不丹,尼泊尔东部。
有分布: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泰国;
可能灭绝:越南;
不确定:不丹,老挝。
生长繁殖
红瘰疣螈是卵生动物,常栖息在阴湿环境中,5~6月为繁殖季节,多在静水凼、水内配对产卵。雌螈产卵75粒左右,卵单粒或连成单行,分散附着在水草上。卵径2.5毫米~3毫米,动物极浅棕灰色,植物极乳黄色。幼体在水域内生长发育,长大后转为陆栖生活。
相关种群
疣螈属有6种(亚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可分为2个种组。
细痣疣螈种组Tylototriton asperrimus group包括海南疣螈Tylototriton hainanensis,仅见于中国海南岛琼中和陵水;细痣疣螈Tylototriton asperrimus分为两个亚种,指名亚种Tylototriton asperrimus asperrimus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越南北部,文县亚种Tylototriton asperrimus wenxianensis分布于甘肃、四川、贵州地区,有时也独立成种,即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
贵州疣螈种组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 group包括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多见于云南西部,在印度、尼泊尔、缅甸北部、泰国也有分布;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仅见于贵州西部;大凉疣螈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仅见于四川大凉山区。(右图册)
保护措施
濒危等级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
近危 NT 几近符合易危 VU
依据标准:由于该种在中国出现范围仅20,000 平方千米,分布区分裂,栖息地的面积和质量持续下降,过度捕获使得该物种接近“易危”等级,因此被列为“近危”等级。
中国红皮书等级:需予关注
中国红皮书等级生效年代:1996。
致危因素
(1)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农业-作物-小农耕作
(2)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基本建设-居民安置
(3)采捕-药物-维持生计或本地贸易
(4)采捕-药物-国内贸易
(5)采捕-文化、科研或休闲活动-国际贸易。
(6)2013年初,梁河县森林公安局成功破获一起特大野生动物制品案,查获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制品红蛤蚧122070只。
保护
1988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与农业部联合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Ⅱ级保护动物红瘰疣螈,其拉丁学名现已被译为
棕黑疣螈,实际上包括了该种所指的动物。由于现称红瘰疣螈的拉丁学名Tylototriton shanjing是刚由Tylototriton verrucosus (现译称棕黑疣螈)中分出来的一个独立的种,而动物应以拉丁学名来确指,所以,应将Tylototriton shanjing 及时列入保护名录中。
管理规定:地方主管部门核发驯养繁殖许可证、经营利用许可证、配额、标识 。
种群动态
全球: 种群情况不详。
中国:张玉霞1985-1986年, 在广西桂林独秀峰下南边及独秀峰北边的孔明台处, 采到6条成体标本。1998 年5 月元江县2次考察共采获红瘰疣螈标本7条。2009年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云南有68,000条,西藏有5,000条。
附注说明:1995年基于
形态学特征,红色型种群单列为
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而黑色型的划分为棕黑疣螈,两者同属于原喜马拉雅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 )。棕黑疣螈为高度的水生生活生物,而红瘰疣螈仅在
繁殖季节回到水中,在非繁殖季节是完全陆生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