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创新模式论上,目前大致有两种:线性创新模式和非线性创新模式。
在它看来,在
创新过程中知识的流动很简单,
创新的起因和来源是科学,是基础研究,从上游这端增加对科学的投入就将直接增加下游端创新的产出。实际上,技术推动型
创新模式和市场拉动型创新模式都属于创新线性模式。过去很长时期里,这种简单的线性模式在人们对
创新过程的认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后来人们对
发达国家和东亚国家发展历史的研究表明,某个国家由公开发表论文的数量所体现出来的科研潜力与其
创新能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例如日本和
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地实现现代化和
工业化,与它们国内新创造的知识即在基础研究中的“
创新”并无直接联系,从而证明创新的线性模式与实际创新过程不相符合。由于
创新线性模式忽视了创新过程的开放性、创新各阶段之间的复杂联系及反馈等因素,后来它逐渐被更加全面的创新系统方法所取代。
信息通信技术融合与发展推动下
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
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
技术创新的认识,创新绝不再是从研究到应用的线性链条,从小众到大众的传播过程。2007年,葛霆等人在研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近年相关报告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
创新理论的七大进展。文中着重强调了价值实现在
创新活动中的本源地位,认为这是衡量创新成败的基本判据。以此为基点,替代线形模式的动态非线性交互
创新模式突出了创新的多层次、多环节和多主体参与。而非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创新中非技术要素作用的强化也成为
创新理论发展中的关注要点。
创新进一步被放置于
复杂性科学的视野,
技术创新被认为是各创新主体、
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创新生态下
技术进步与
应用创新共同演进的产物,关注价值实现、关注用户参与的以人为本的
创新2.0模式也成为新世纪对创新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