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形动物门
动物界中门分类的一种
Nemathelminthes 旧称“圆形动物门”,动物界的一门。大部分为小形的蠕形动物,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具原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雌雄异体。许多代表为寄生虫,如铁线虫等,或在海洋或淡水中营漂浮或底栖生活。最早的化石( Scorpiophagus baculiformis)产于下石炭统。
形态特征
线形动物体呈线形,粗细一致,0.5~1毫米。体被角质膜消化管退化,常无口,以体壁吸收寄主营养;原体腔内充满间质;雌雄异体,雄体较小。成虫自由生活在河流、池塘等淡水中;春季产卵,卵粘成索状;幼虫水底栖,寻找机会钻入或被吞入昆虫等寄主体内,即营寄生生活。常见如铁线虫Gordiacea,成虫长10~30厘米,形似一团生锈的铁丝,水生,耐旱
主要特征
外形
成虫体长一般30~40cm左右,直径0.5mm,最长的可达1.5m;直径3mm。雌性一般比雄性更长,体表呈暗褐色或黑色。身体没有明显的头部,前端有口,后端尖细,或分叉成二叶或三叶状。
体壁及假体腔
成虫体壁结构与蛔虫相似,外表具有厚的角质层,上皮细胞分界清楚,上皮在腹面突出形成上皮索,或有背上皮索,但没有侧索,肌肉层只有纵肌、无环肌,除了游线虫体腔发达之外,其他种类体腔缩小,其中含有较多间质及细胞。
消化系统
从线形动物开始,消化道出现了肛门,有口和肛门二个开口,食物经口、咽、肠、直肠,再由肛门排出,使消化和吸收后的食物不再与新进入的食物相混合,这比不完全消化系统更完善、更高度分化,在进化上有很大的意义。但线形动物的消化系统比线虫动物更加退化。
排泄系统
线形动物没有排泄器官。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线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前端有环绕着咽的围咽神经环和与其相连的侧神经节和腹神经节等,是圆筒形的神经系统。由围咽神经环向前发出6条神经通向前端的感觉乳突,向后发出6条神经索,即1条背神经索,1条腹神经索,2条背侧神经索,2条腹侧神经索,其中以背、腹2条神经索最为发达。所有的神经索都是嵌在表皮中的,背神经索和腹神经索则分别嵌在表皮向内凸出的背线和腹线中。
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生殖腺两个,延伸到身体全长。雄性生殖管末端通入直肠或泄殖腔,有交合刺。卵巢结构特殊,还包括两个侧盲囊,卵在其中发育成熟。卵成熟后经输卵管开口在泄殖腔中,也有一受精囊开口在泄殖腔。交配时雄虫环绕雌虫,在雌性生殖孔周围产出精子,精子主动游入雌性受精囊中。交配季节常多条虫体缠绕在一起,雌虫不善运动,交配后即产卵水中。卵在水中孵化,刚孵化的幼虫前端有一可伸缩的吻,吻上有刺。
动物由雌雄同体转变为雌雄异体,进而转变为雌雄异形,在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发育
线形动物的发育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卵多为卵圆形,卵壳的结构较复杂,刚排出的卵,其成熟的程度常随种类而异。幼虫可分泌粘液形成包囊,幼虫或被寄主吞食,或通过寄主体表侵入体内,其寄主多为水生甲虫或生活在水边的蝗虫、蟋蟀、甚至水蛭等。海产的游线虫的幼虫用吻穿过十足目甲壳类的体壁,进入血腔。幼虫的体壁分泌消化酶可溶解寄主组织,并通过体壁直接吸收。幼虫在寄主体内经数次脱皮,当寄主再度到水边时,由寄主体内钻出形成成虫,营自由生活。成虫很快即性成熟,又开始交配产卵。
生活方式
线形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史是复杂、多样的,概括来说,可以分为自由生活的、腐生的和寄生的三大类。营自由生活的,水生的种类一般都营底栖生活,海产的最多,由海滩到极深的海底都有,有时数目众多,成为海底多细胞动物数量最大的一类,淡水生活的种类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淡水环境中,甚至在急流中也可以见到,常用其尾腺分泌的粘液固着在水中物体上;在温泉水温高达37℃的环境里,有时也可以见到某些种类。陆生的种类常生活在土壤、树根、落叶下。有的线虫甚至在水生和陆生中均可以生活,属于一种两栖的类型。显然线虫起源于海洋,经两栖生活,再进入到陆地,从区系分类的角度看,海产和淡水产的种类几乎完全不同,因此淡水产的种类很可能是由海产的种类先进入陆地,然后再侵入淡水水域的。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可寄生于动物或植物的体内,有的成虫营寄生生活,而幼虫营自由生活;或有的幼虫营寄生生活,而成虫营自由生活;或为幼虫、成虫都营寄生生活,形形色色,不一而足。至于营腐生生活的,则是一群生活在动、植物尸体内,或以死亡后的动、植物躯体为食的类群。可以认为,腐生生活是从自由生活过渡到寄生生活的中间阶段,如杆形虫属Rhabditis的许多种类,以动、植物的尸体为食,而某些杆形虫能行厌氧呼吸,因此它们能通过动物的消化道而对己无害,在肠道内不增殖,但也不被消化不致死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5 15:4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