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云强,1965年生人,现任沈阳军区新闻图像社社长。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辽宁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艺术创作个人成就最高奖“
金像奖”获得者,
中国摄影家协会首届“
德艺双馨”获得者,获纪念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表彰的“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称号。
1983年11月参军,历任团电影组放映员、摄影员、班长,排长,师、集团军、
沈阳军区摄影干事,《
解放军报》、《
解放军画报》特约记者。毕业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工业摄影系、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研究生班。现任沈阳军区《
前进报》社主任编辑兼新闻图像社社长。
1996年,系列军事摄影作品荣获第三届中国摄影艺术创作个人成就最高奖——
金像奖。
线云强第一次航拍是在1995年他作为
沈阳军区军事摄影记者时,乘
直升飞机随部队执行边境巡逻任务。在空中,他看到了他所生活的东北大地是如此的壮美、深厚,他从心底产生了一种创作的冲动,想要把这大地的壮美定格在镜头中,变成一种永恒。而我所感受到的,不只是他的创作冲动,还有他对这片黑土地的热爱和深情。在此之前,他已是一个有一定成就的摄影家,早已蜚声辽宁摄影界。而他把航拍作为一个创作上的突破点,在思考着用怎样的方式去表现对这块土地的热爱时,也找到了创作上的新视点。
从开始航拍到现今,线云强从不放弃每一次航拍的机会,无论严冬酷暑。在寒冷的冬季航拍,飞机舱门大开着,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身上,像针扎一样痛。为了保证拍摄,他不能活动。每次拍完,他的腰和腿都不能动了,不只是冻的,更是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致使身体僵硬。在炎热的夏季,没有了严寒的侵袭,但火辣辣的太阳照的人心发慌,姿势不变地拍摄完一个个画面,有种从战场退下的感觉。
一看到线云强 拿着总不离手的相机,就会想起1988年4月15日的战斗。那天正在吃饭,一线哨所电话报告:“敌人下来了”。早已做好随时出动准备的行动小组,丢下碗筷,拿起枪弹就向国境线奔袭。南疆的山路崎岖险恶,小径只有3、40公分宽,坡度却在50度以上,高温湿滑、草莽丛生,就是老
侦察兵也要咬牙才能下来,实实在在的8公里呀!真是连滚带爬,前面的战士听到枪声,奔袭速度都“飞”起来啦。 快与接火哨所的战友汇合的时候,喊了声:“
重机枪准备占领阵地”,就在这一瞬间,看到了身材瘦小的云强,这叫我大吃一惊!大队送他来连里采访的时候特别交代一定要保证他的安全,为此连里还为他配了“
警卫”,看住他别出事,毕竟是师的摄影员嘛,再说他那“草杆”一样的身体也不能和经过训练的
侦察兵相比......没等我多想,他就跑到了眼前,满身的泥水,上气不接下气。看到我时,他的脸上一动,知道那是在笑,一路奔袭使那笑脸变得有些奇怪。突然发现他没带枪,于是跟上去喊了一声:“枪呐?”他单手举着相机头也没回边跑边说:“在!”我看着他跟着冲上了阵地,本想说上一句什么,但什么也没说成,跟着上了阵地。战斗打响后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当我第二次看到他时是在接应组,他又少了一顶帽子,手中还是只有相机。我问他:“枪呐?”他回答还是:“在!”这次回答比上次还响,可是我看清了他身上根本没带枪,本想把他拉住,但一转身他又不见了。脑子一闪而过的是:“这小子真得看住,不然会出大事......”
那场战斗一结束,他就记着去冲照片,我没来得急问他为什么不带枪参加战斗。后来听说他又到前线其他连队采访了,我总在想:他还在阵地上拿着
照相机乱跑吗?
线云强的大型画册《战友》问世,为中国军旅
纪实摄影增添了厚重一笔,这本书,通篇贯穿他身边熟知的战友,反映他们的生活、训练、战斗的故事。其中有老山前线自卫反击的生死战斗,还有1991年安徽、1998年松嫩平原抗洪抢险的经历。
线云强的战争报道之所以棒,验证了
罗伯特·卡帕的一句话:如果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的不够近。的确,在现代战争摄影史上,我军战地摄影记者能与战斗部队一起参与战斗的很少,而真正紧贴战火的摄影记者,在中国,线云强是其中一人,他,为战地摄影记者书写了骄傲,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军旅战地摄影记者的骄傲。